4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5)

4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5)

宴席曲的演唱由原来的一人增加为几十人,形成对唱问答式,或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或众人唱一人舞蹈,是唱和舞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宴席曲没有打击乐,也没有道具,纯属清唱。但这种清唱伴舞,不受严格的节奏约束,舞蹈的动作和造型也随唱词而变化。曲调也是一词多曲或一曲多词,没有严格固定的程式,因有长短句,歌词造成曲式结构上音节的不足,常用“呀、哈、者”等虚词来衬托和补充。有些演唱者还借引“花儿”中的折断式来扩展和补充原曲调,把“花儿”和宴席曲融为一体,更使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趋于浓郁而强烈。但这类《宴席曲》的词和“花儿”截然不同,曲调也不一样。大家边说边唱边舞蹈,直至嬉闹尽兴而散。通过这些表演,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赏与向往,体现出保安族人民特有的感与审美价值。

(2)宴席曲的分析与确认。宴席曲作为河湟地区各族人民婚礼庆典上演唱的民歌,可以在庭院或村庄内演唱,俗称“家曲”,与作为“野曲”的花儿相对应。宴席曲的特点是歌舞说唱集于一体。提及宴席曲,学界一般下意识地想到的是回族宴席曲。其实,保安宴席曲的许多文化内容是与回、东乡等民族共享的,主要内容涉及贺喜、赞美、劝谕、骂媒和哭嫁等,经典作品有:《恭喜赞歌》《方四娘》《十劝人心》《哭嫁歌》等。

然而,真正代表保安族宴席曲,或最具保安族特色的,当数其中的“哭丧歌”,代表作品有《韩营长》和《满拉哥》。韩营长是一位保安族姑娘的丈夫,小俩口感笃实,投意合。不幸传来丈夫战死的噩耗,于是这位女子边哭边唱,为诉为泣,感人肺腑,从此人们传唱开来。《满拉哥》的故事与之相近,叙述保安族姑娘麦丽燕嫁给莫泥沟的回族男青年——一个小满拉,后因丈夫去世,年轻的麦丽燕怀念丈夫,为丈夫哭丧而成《满拉哥》1。

葱白的(呀)衫子风摆柳呀,

莫泥沟里再没有你呀,

我的满拉哥哟,

白丝布的袜子双捻头的鞋呀,

我做一双你穿一双呀,

我的满拉哥哟!

我的二十三的满拉哥呀,

你什么时候回家来哩呀?

你什么时候看我来哩呀?

我的满拉哥呀满拉哥哟!

我在窗跟前偷听者时,

晴天里响了一声炸雷呀,

我听见我的连心人无常了呀,

我的满拉哥哟!我的眼前黑下了呀,

手里的火壶跌下了呀,

肝肠花断了心疼碎了呀,

我的满拉哥哟!

深意切的哭丧本是少妇为思念丈夫而创作演唱的,字字句句都是真流露的最生活化的语,后因故事感人而被人们传唱,并成为婚礼聚会上演唱的曲目。经由专门的“唱把式”唱出来,勾起人们对生活中不幸事件的同与哀思。悲剧的美感在民众最朴实的语中得到体现。

(五)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也是流传于民间的简意赅的话语。“民间语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的民俗事项。”1在保安族日常生活中的习用语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称谓语等,这些生于特定景中的民间语现象,承载并传承着保安族的民俗。

保安族的谚语多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如“秤砣虽小压千斤,花椒虽小麻人哩”,以通俗的语告诫人们不要小看、鄙视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力量。它还提醒人们积石成山、积木成林,再小的事也要谨慎对待,否则会因小失大,酿成祸患,反映了保安人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人抬得人高,水抬得船高”告诫人们在生活中应当相互尊重、团结、共同协作。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得到尊重,才有可能得到众人的帮助、支持,自己的声誉、威望才会得到提高,反映了保安族群众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善良愿望。此外,保安族的口头文学还有谜语、歇后语等表现方式。

保安族的谚语是保安人民生活智慧的总结,是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保安族民众社会生活中俗语、谚语的内容辐射面较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一般用一句话寓意一事,含义深刻,句子短小精练且押韵。然而,这些口承民俗并不是保安族民众独享的,它是积石山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和运用的。现已搜集到的俗语、谚语可分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