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7)

44.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7)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作为民族工艺品,它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是藏、蒙古、回、保安、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生产的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流程有设计、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

保安人的手工制造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加工一些生活必需品供自己消费。保安族的打刀手工业,原是以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一般不收徒传艺,多数是父传子、兄传弟,还有的是亲戚、邻居之间互相学习。冶铁的工具有风箱一个、砧子一个、大铁锤两个、小铁锤两个、钳子两个、钻子一个、剪刀一把、锉子三四把、虎头钳一个,以及其他一些小工具。因为购置这些工具的投资少,打铁所需的材料也不多,像铁、木炭、牛角、铜等原材料,匠人们从附近便可买到,全部工序一般都是由一个工匠完成,这为保安族冶铁业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

保安刀既是生产生活工具,又是男人的一种装饰品,约有30个品种,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融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著名的“什样锦”单刀和双刀是保安腰刀中的代表作,远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和地区。自从周恩来总理把保安腰刀当作礼品送给外国友人后,保安腰刀又多次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外宾。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的特有手工业品。

二、木工

20世纪50年代初,积石山县境内技艺较高的木工行60多家,主要分布在银川、铺川、关家川、刘集、石塬等乡。他们除在本乡村进行木工活动外,还常到临夏、甘南、青海黄南、海南、循化、民和、化隆等地从事木工劳务活动。1980年全县有木工620多人,是50年代初期的10。2倍。1988年,有木器加工厂1处,从业人员10人;专业木工作坊27处,从业人员67人;零星分散的木工870多人,平均每个行政村6人。这其中有不少保安族的人从事木工行业,他们主要制作组合柜、大立柜、写字台、各类沙、沙床、办公桌、档案柜、课桌等。工具除传统工具外,还有电锯、电刨和木工车床等。如今,许多保安人开始直接购买现代家具,对木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减少,而且年轻一代的保安人在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展途径,继承木工制作的人也在逐渐减少。目前,保安族木工作坊仅三四家,从业木工人员不足50人。但在经济不断展的今天,由于保安木工技艺精湛,制作的木活结实耐用,特别善于生产一些花纹精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木制家具,保安族木工仍然受到当代保安人和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

三、柳编

小关、癿藏、居集、刘集、大河家等乡,多出产柳条,柳条编织品主要有簸箕、背斗、栲栳、耱子、鸟笼、篮、筐等。产品销往兰州、临夏、永靖一带。1949年大河家尹家山从事编背斗的农家10户,1954年有20户。大河家大墩村保安族群众善于编耱子,历年常编的有10户。从业人员多、编织点比较集中的小关、癿藏两乡,历年长期编制的群众约有20户。主要编织簸箕、栲栳、鸟笼等,特别是癿藏乡红星村的编织匠编出的各种编织品质优形美,颇有名气。

四、麻加工

麻制品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麻加工,—般用品如麻绳、麻鞋等自制,麻布、麻袋、口袋等产品则请闲时走乡串户的麻布匠专门制作。麻制品除一部分自用外,其余被小商贩收购,运往兰州、临夏、永靖、甘南、永登等地贩卖,或以物易物,换回本地适用的轻工业品。在积石山的石塬、柳沟、关家川、铺川、银川、郭干等乡,广种胡麻(亦称亚麻)。胡麻秆经水沤泡,将其皮层加工成胡麻毛,是优质的天然纤维。在保安族地区,有不少群众从事麻加工业,1949年前,当地农家所用的绳索、麻线、麻鞋、麻袋、麻布单子、麻裤等皆用胡麻纤维制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农民仍大量制作胡麻纤维制品,并广泛使用。随着商品经济和纺织业的展,麻制品制作、贩卖逐渐减少。近年来,麻制品制作工厂的机器制麻基本取代了保安人手工制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4.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