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5)

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5)

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饰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是保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代表,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腰刀朴实大气,刀锋笔直豪迈,在贴近刀柄处嵌以数点星月或一只手。刀柄的华美也别具特色,一般是一层压一层牛角,连压几层,刀鞘以铜皮砸成,包以木头,刀锋入木,紧密无隙。整体上美观大方,敦厚实用,与积石雄关下的保安风土相映衬,豪气油然而生。由于技术精湛圆熟,保安腰刀的品种也日渐繁盛,相继出现了“波日季”“雅乌切”“什样锦”“一把手”“双落刀”等远近闻名的品种。临近的藏、土等民族以其为生活用品,同时又作为装饰品随身携带。据说,两百年前,保安族从青海同仁迁至循化时,一个修理火炮的“黑火匠”给他们密授了打制腰刀的工艺。当春风吹绿了大山的沟沟坎坎的时候,寄居在撒拉族土地上的保安人为了谋生,为了尽量少占用撒拉族朋友的土地,便开始打制腰刀以换取生活所需。后来定居大河家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灾难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这项手工业生产,并不断地研究、改进工艺,逐渐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而且腰刀也远销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追溯保安族的历史渊源也可以现腰刀存在的必然。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从此同仁一带成为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沟通内地与西域贸易的据点。蒙古军队中的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和“各色技术营”的人驻扎在隆务河畔,亦兵亦农。斗转星移,习惯了此地生活的屯垦将士们开始成家立业,成为了保安先民。后来,在与蒙古、藏、土、回、汉等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保安族。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大多是西域工匠,血管里流淌的不仅是军人的血液,更多的是匠人的灵气。打制兵器对保安人来说是先人的荣耀。当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保安人身上时,已经习惯农耕的人们的血液里开始奔涌出祖辈的灵气。重操旧业,使保安族将打制腰刀的行当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兵器。所以,保安腰刀对于保安族来说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许多民族地区,都有其民族特制的刀,但保安腰刀似乎有一种灵性,一种亲和力。一柄保安腰刀在手,涌上心头的不仅是豪气,更多的是依恋。这种腰刀工艺考究,选用优质钢材,用传统的锻打与淬火法精心打造磨制而成。刀刃锐利,式样美观,独具风格,可以说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将保安人的性格蕴涵在柔韧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坚强背后,令人常常仰视。

现在,聪明的保安人将许多本土的文化因素也捶打进保安腰刀里,他们将本民族的民间传说与腰刀有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其充满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再加上近年来编排的舞剧《保安腰刀舞》在宣传保安族舞蹈艺术的同时也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一直畅销于甘、青、宁、新、川、滇、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并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和日本、印度、沙特等国,并曾多次在都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可以说,保安腰刀成为了保安族商业经济的主要来源。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这些人被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古、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于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但是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