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6)

89.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6)

四、戏剧

《索菲亚上大学》是马少青于1976年创作的独幕说唱剧,讲述了一名农村姑娘上大学的故事。***因为时代的背景,作品明显受“文化大革命”中文艺创作的典型人物“高、大、全”的影响。这个独幕剧曾参加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会演。《桑摩尔》是一部五幕花儿舞剧。作者马少青和郭正清在深入研究保安族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手法体现历史真实,歌颂了民族团结,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作品中虽然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作为开创保安族戏剧作品的先河,无疑在保安族的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电影艺术

由马少青撰写解说词,甘肃省黄土地电视制作中心拍摄的大型民俗片《中国保安族》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全面介绍保安族的电视片。该片在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播放,使得外界对保安族有了更具体而深刻的了解。根据传统宴席曲编排的舞蹈《快快收割》《保安腰刀》等节目,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好评。随着社会的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提高,保安族的文学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展。1997年在积石山县大河家召开的届保安族文学艺术研讨会是保安族文学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保安族的书面文学以汉语文为载体,创作形式有继承学习汉族文学的创作手法的倾向。可以说保安族书面文学是以汉语形式反映保安族性格特征与生活内容的文学。1

第三节民族艺术创新

在长期的历史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保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花儿”已经深深根植于保安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他们在田间劳作之余、出门旅途之时传达心绪、抒怀的最佳方式。保安族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保安族还擅长吹奏乐器,其中“比比”(用竹子做的双筒四孔乐器)和保口弦(长一寸左右,重不到一钱,形如三叉,中叉为舌簧,两边为弦架)在民间很普遍,保安族男子经常使用的乐器有笛、萧、唢呐、四页瓦、二胡、四弦等。此外,保安族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在保安族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名保安族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各种场合上演,对弘扬民族艺术,宣传民族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7月11日,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汇报演出在兰州举行。保安族表演的《保安族人民心向党》《千朵牡丹一条根》《**说下的金子话》《团结渠边歌声欢》《幸福日子万年长》等花儿演唱和舞蹈《快快收割》受到好评,并被推荐参加本年度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

1979年8月,积石山县保安族歌手马黑娃(大河家大墩村人)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他在会上演唱的保安花儿《四化的大路哈要走哩》声音洪亮厚实,受到赞誉。

1980年5月,保安族民间歌手马木洒(刘集乡石家洼村人)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他演唱的保安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三大麻钱一骨朵蒜》《人前头争一口气哩》等三花儿音域辽阔,吐字清晰,格调清新健康,感真挚淳朴,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听众的热欢迎。

1992年2月18日,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云南昆明举行,保安族代表队在开幕式上演出歌舞《红牡丹》、在剧场演出《浪尖上的保安人》受到赞誉。

2000年7月2日,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在云南举行的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保安族服装服饰17套,并由保安族代表队表演了保安族歌舞《保安腰刀》和保安族服装的表演节目,展现了保安族文化,受到大会很高的评价。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影视宣传作品和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保安族的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9.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