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九章京族的族际交往(5)

5.第九章京族的族际交往(5)

经过一百多年与当地粤方的接触,中国的京语与越南语相比,呈现出一些诧异。在语音系统上,由于粤方词的大量借用,京语增加了几个辅音和元音;在词汇上,近现代的文化词、科技词,用的更多的是粤方借词。一些新造的词,也都是以粤方音作为造词材料,这与原先的用汉越音造词大不相同。语法语用上,也是有向粤方靠拢饿倾向。在语的使用上,大部分京族人都掌握粤方,可以说,大部分京族人都是双语人,单纯会京语的人已经不多了。一些京族人已经实现了语转用,只会说粤方。在一些村落,如竹山,是京、汉、壮杂居的村组,通用汉、壮两种语,京族人不会讲京语[王绍辉:略论广西京族语与汉语及越南语的交流现状,载《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2期。]。京族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交际对象,也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语、语码的转换非常常见。在一些汉、京杂居的地方,不少汉族人也会讲京语;嫁入京族家庭的汉族媳妇,不到一年也掌握了京语。这是京、汉语的相互影响在个人语使用上的微观体现。

由于历史原因,越南有相当长的时间使用汉字,因此汉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书面工具。大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越南出现了记载本民族语的土俗字——“喃字”。它是采用汉字的构字方法、借汉字的整体或部分来记录京语语的文字体系。该文字在越南本土产生,京族人民把它带到了京族三岛地区。由于与汉族的接触深度、广度都与越南不一样,因此京族地区的喃字也有一些不同于越南喃字的特点。

语文字的影响是相互的,当地汉族的语和土俗字,也有一些受京族语文字影响的痕迹。但由于汉族是主体民族,因此京语对当地汉语的影响相比而比较小。

汉族的民间文化对京族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汉族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的故事》,在京族地区流传较广,并经过京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和改编,逐渐具有了京族的一些社会文化特点。值得指出的是,京族民间故事《金仲与阿翘》,是京汉文学交流、各种文体不断演化的结晶。它历经中国历史事件→中国史学家的史书记载(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中国作家文学(汉语古文短篇小说→汉语话本短篇小说→汉语话本长篇小说)→越南作家文学(越语六八体叙事长诗)→京族民间长歌与故事(京语演唱、讲述和汉语粤方讲述)的演变轨迹,是京汉两族文学文化互动的结果。

独弦琴的古老乐曲多来自越南,但在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汉族、壮族的音乐元素,充分体现了京、壮、汉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在文化习俗方面,京族一些节日习俗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如京族原先是在农历新年前祭祖扫墓的,后来一些地方也逐渐和汉族一样于清明节扫墓了。

壮族的“花”崇拜也被京族文化所吸收。如给新生儿“定花根”、给体弱多病的小孩“盘花根”、给上了年纪的老人“添命粮”等,无不是受到了壮族“花”神崇拜的影响。京族实行二次葬、屈肢葬,这些习俗也和壮族是一样的。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交往,从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多民族社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动,营造了一个多元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桥梁达到各民族心理的沟通和理解,使民族团结向深层次展,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京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京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九章京族的族际交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