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质文化(3)
第二步是砍伐草木,放火烧荒。***一般在冬季进行,将小树木离地面1~2尺处伐倒,大树则在其周围搭上架子从中间砍断,大树一倒,周围的小树也随之压倒,小树、杂草等也要用砍刀芟除。在漫长的“刀耕火种”历史进程中,拉祜族对于砍伐草木山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一种最普通的节约劳动力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是,在砍伐成片的山林时,顺着坡势,先将下部的树干砍至一半,再去砍上部的树干,上部的树干砍倒后,便将下部未砍完的树干压倒。砍伐大树时先左右两面砍,再砍背面,树木就容易伐倒。如树干过于高大,则架设斜梯,站在梯上砍伐。砍伐山林草木时,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劳动协作。一片山林砍倒之后再任其由太阳暴晒,至来年三月份进行烧荒,烧荒时先自山脚下点火,任火势向山上蔓延而去。烧荒时如何焚烧较大的树干,同样是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其方法是待树干晒干之后,在树干的下部堆上竹叶杂草,然后点燃竹叶杂草焚烧。在放火烧荒时必须注意风向。一个村寨的村民,同时砍伐一座山林,必须同时烧荒。按惯例,先晒干的等未晒干的,否则未晒干的烧不完,便无法下种。因此在烧荒之前,通常要进行全寨性的磋商,统一行动。
第三步是清理烧荒后的山地和播种。烧荒后月余,待土凉后即可开始清理土地播种,土地不再深挖翻土,将燃尽的草木灰烬作为天然肥料,种子点播在树根和树干的空隙间。播种的玉米实行点播,用根木(竹)尖棍或木■头在地上挖个穴,随即丢下几粒种子,然后用脚将土覆盖好。株距与人迈步的距离相当,在前脚尖端打穴下种,每迈一步便打一个穴,丢下几粒种子,如此循环往复。早玉米每穴播2~3粒,晚玉米每穴播4~5粒,每穴播种多少视土质的肥瘦而定,土质肥者少播,土质贫瘠者多播。种子播下后,穴周围的土便会自然塌下,将穴内种子覆盖住,再踩上一脚踏实,以防种子露出地表被鸟兽吃掉。所有这些劳作过程均是由一个人从山脚至山顶单独完成。播种完毕后,还得注意防止兽害。各种鸟兽的危害,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致使全部农作物毁于一旦。主人必须住到地里去,一面保护农作物,一面进行捕猎。不仅收获时节住在地里,即使平时也必须住在地里,这已经成为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严防猴子将种子掏出来吃掉,鼠的危害也很大,主人为了保护地里的庄稼,在庄稼地的周围架上许多石板捕杀老鼠。
接下来是中耕薅锄和收割。播种后至五、六月间中耕薅锄一次,甚至连中耕除草都不进行,任随杂草生长危害农作物,单等七八月份玉米成熟时进行收割了。有时在玉米地里实行一些间作,间作的农作物为黍,但所占的比例不大,主要是间种蔬菜。玉米地只耕种一年便抛荒,待三五年幼林长成后,再进行砍烧耕种。
“刀耕火种”除种植玉米外,还种植旱谷,与种植玉米不同的是,旱谷地多选在山林边沿地带,将林边的茅草杂树砍倒烧光后,不进行松土便实行播种,也有在山林中种植旱谷的,但因产量很低,因此种植的人很少。旱谷的播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点播,一种是撒播。早旱谷三月播种,七八月成熟;晚旱谷四月播种,九月成熟。旱谷地比玉米地晚烧荒一个月,即四五月间烧荒,烧完荒后即在灰烬的地上撒下谷种,然后用木■头或小铁锄自下而上地翻一遍土,将种子覆盖住。六七月间中耕锄草一次,或不中耕除草。**月间旱谷成熟即可收割,收割时多是用手折下谷穗,也有用镰刀收割的。第二年砍除地中的小树杂草后再烧荒耕种,旱谷地可连续耕种两三年后才抛荒,抛荒3~5年后又可再耕种。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种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农业,对山林与土质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放火烧山后,不松土、不施肥,烧坏一片,又迁到另一片上去,使一座座山林变成了荒山。
(二)旱地生产习俗
旱地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重要的传统生产方式,并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如今在一些极偏僻的拉祜族山区还有少量残留。旱地,也称山地,是一种不固定的轮歇耕种地,在拉祜族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主要种植旱谷、荞麦和玉米。所谓轮歇,即一块地连续耕种上三年两载,待地力耗尽后,即行抛荒,再到别处去另开新地,如果地力好的话,丢荒几年后又可以回来耕种。丢荒后土地仍属于村寨公有,其他村寨成员可以自由耕种,当然要待到地里的蒿枝开花以后,个人仅在耕种期间,对土地拥有使用权,生产物归自己所有。现在看来,这种轮种制的产生是由于地力有限,而当时的拉祜族又不懂得施肥,因此每每在种植了两三年后,地力耗尽便不得不抛荒轮歇,隔几年待地力恢复之后再行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