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中国之旅(7)

12.一中国之旅(7)

1934年1月,斯诺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据1934年2月13日《燕京大学校刊》载:2月9日,燕大教职员交际委员会欢迎本学期新到教员,在临湖轩设茗招待新闻系和社会系教员。新闻系新到教员中有“雪思诺(edgar.snow),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雪思诺”就是斯诺。

由于在燕大任教,斯诺把家从城里搬到海淀军机处八号。这座中西合壁式的房子在燕大校园南面,宽敞的庭院里有果树、竹子,还有一个小型游泳池。房屋建在高地,因此,透过居室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眺望到颐和园、玉泉山。同时,斯诺在这里还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大学生们,这是他非常希望的。因而,斯诺非常喜欢这个住宅。

斯诺天生一副顽皮的笑脸,亲切好奇的眼睛。他为人正直、谦虚,富有正义感。他们夫妇都深切关注着中国的命运。海伦说:“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同中国青年是一类人,我们站在爱国青年一边。”广大爱国青年知道斯诺夫妇关心中国、热爱中国,对中国进步青年充满希望,而不是像某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因而也乐于和他们交往。当时燕大进步学生组织负责人陈翰伯回忆说“他(指斯诺)是我们很难遇到的一位真诚朋友”,“我们是师生,又是朋友,是可以相互交心的朋友”。

当时,国民党政府疯狂推行法西斯主义和独裁统治,实行文化“围剿”和**。鲁迅、托尔斯泰的书被查禁,关于**的书就不用说了,甚至像萧伯纳、德莱塞等西方自由资产阶级的书亦在**目录里;一天比一天紧张的华北局势在国内报刊上一字不提。国民党特务还威胁在国外报刊上透露一点点有关这方面消息的西方新闻记者。斯诺利用自己的特殊条件收藏了大批被国民党定为“**”的进步书籍,斯诺也比青年学生知道更多关于世界局势和中国问题的消息。当时一些学生领袖经常到斯诺家中看书、讨论问题。其中,**北平市委的负责人黄敬和燕大学生领袖龚澎、黄华、姚依林、龚普生、陈翰伯是斯诺家的常客。他们看到了苏联的一些小说和反映中国红军生活的小册子,特别是史沫特莱著的《中国红军在行进》一书被学生们争相传阅。学生们称斯诺家是个“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

193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又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活动,国民党继续卖国投降,派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和华北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11月,在日本的强压下,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制造“沈阳事件”的主谋土肥原还纠集、雇佣一批职业哭丧人、龟鸨、鸦片鬼和清朝遗老,擎着要求华北“独立”的标语牌,在北京和天津的街上游行。外面传说华北地区军政负责人宋哲元已准备向日本人屈服。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危急!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平稳的课桌了,广大爱国青年骚动起来。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张兆麟哭着去找斯诺,王汝梅(即黄华)、陈翰伯也来了。他们请求斯诺帮助在国外报纸上一篇学生致蒋介石的请愿书,斯诺和尼姆都爽快地答应了。斯诺还答应动其他记者去现场采访,并予以详细报道。

12月8日夜,斯诺和尼姆连夜抄写学生们所提供的译文,以便第二天供外国报纸表。

12月9日,在中国**地下组织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一二九运动爆了。当天,斯诺和尼姆老早就起来了,约上好几位外国记者跟学生一起游行。在游行的过程中,斯诺夫妇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每当警察要打学生或抓学生时,外国记者们就冲上前去拍照,吓得警察们也不敢轻易动手。后来,消防队倾巢出动,用水龙向示威者喷射,尼姆为救护一个学生被警察的水龙弄湿了衣服。在寒冷的天气里,尼姆的衣服很快冻冰了,然而她没有退却,继续拍照。斯诺向士兵们宣传说:学生们为了不当亡国奴而上街示威,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他们?斯诺夫妇一直走在游行队伍里,直到学生们进入**广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一中国之旅(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