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3)

77.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3)

“读书使人聪明”,一个人如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些。正如**1939年1月28日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说的: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站得高看得远的人,也基于**的这一特色,斯诺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早就断:**“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他的“能力在于能分析与他同时期的人的普遍经验——而不只是他本人的经验——加上对自己总结这些经验的正确性具有信心,这是他和那些后来成为他的追随者的爱国分子的分界”。

一个深爱着自己同胞的人

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通晓中国古代关于君民关系的古训,他深深地了解要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必须依靠生活在中国这一大地上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中的人们的合力,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因此,他与人民朝夕相见,平等相处,同甘苦,共命运,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他将自己和人民紧紧维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他深深地热爱着人民。

斯诺曾为**这种品格所感动。他这样写道: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赤着脚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边的行人一起在走。”

斯诺曾经几次和**一起去参加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红色剧院,他现**总是“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群众可以点名要他表演。斯诺在写到红军剧社的演出时说:“**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之所以能引导中国革命这一历史潮流,显现出他那扭转乾坤的不尽力量,是因为他背靠着大地,在**身上有“天命的力量”,“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这种“力量”和“活力”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的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出身农民,“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尽管他没怎么受过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但他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他曾对人说,他是一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觉得不像样子。那时,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农民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同农民在一起了,我逐渐地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学校教给我那种小资产阶级的感。这时,我觉得,尽管农民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但其实他们很干净。”这样,感就起了变化,对广大受苦的农民产生了深深的感:

正是这种特殊的感,**深入地处僻壤的山村,考察中国农民的状况和特性,从而使青年时代的**就了解了的那些后来夺取政权后又被遗忘的事实。

(一)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贫困的文盲,他们受的压迫最重,受的剥削最深;

(二)中国最大的创造力的源泉埋藏于这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之中;

(三)成功地赢得它的支持并且能有效地将它组织起来的人,将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四)在这股强大的劳动力量中,蕴藏着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所必需的“资本”。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7.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