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4)

78.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4)

据此,**相信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建设力量,“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不仅局限于思想上的认识,**还具体地找到了解决农民、赢得农民的具体途径。

**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他在保安告诉斯诺:“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国民党由于和地主阶级一鼻孔出气,也就失去了农民的支持,结果南京政府土崩瓦解了。**人由于坚持把土地改革看做是争取农民战斗同盟的方法,因而赢得了农民的支持。结果,取得了全国范围的胜利。当然,**人认为土地的重新分配不是事的终结。说服农民坚持斗争,取得耕者有其田的成果,把农民从苛捐杂税、高利贷、饥饿和家破人亡的苦海中拯救出来,这仅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使农民转化为积极参加主宰他们命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斯诺认为,这是**认为“最不可轻视的工作,其结果现在仍受到考验”。

要夺取革命的胜利,非有农民的支持不可,但同以往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外)不同,**并不是为了取得权力,去利用农民阶级的,他是出于对农民阶级这一中国的主力的苦难处境的深深同,将它同解放中华民族这样一种沉重的责任感维系在一起,更是出于他对农民的深深的爱。

基于这种深沉的爱,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并没有把他们撇在一旁,建国后,他一直关心着中国农民的命运,他亲自规划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文化教育以及精神风貌的改变,努力帮助农民克服愚昧、保守以及小生产者的习性,号召党的干部们密切同农民保持联系,同他们共甘苦,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不仅对农民阶级有深厚的感,**深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古代圣君的古训。**信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俗语,坚信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是这样,在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他始终强调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早年就重视工人运动,同工人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建国后,他经常下工厂视察、访问,同工人阶级产生了深厚的感,他力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像任何一个杰出的领袖一样,要求自己去热爱、去关心、去了解自己的人民。

斯诺看到了**这一优秀的品德,因此,在他的笔下**是一个深爱着自己的人民的领袖。

一个最了解自己国家的领袖

“教条主义连牛粪都不如”,**总是这样说。

斯诺深信**不是“一个盲目的,机械的教条主义者”。斯诺曾写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了适合中国况的政策策略和路线。”他强调“从特别和具体的况中进行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曾多次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权”,“不要在同志背后说闲话”,要“互通报”,“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等名。

斯诺指出,在保安时,他在**的毗邻住了几个星期,在每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前,他总见到委员们都先到**的窑洞里,起先是一个接着一个,后来是或两个或三个一起与毛作长达数小时的讨论。因此,当毛召开会议时,他就可以掌握各方面的观点作综合性分析。全体会议的时间往往比个别会议的时间还要短。斯诺认为,**决不是那种只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轻视具体经验;只依靠才智,而不去接触实际;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者。他早已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以指导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着马克思主义。同这样一种非教条主义的指导思想相应,斯诺现,**同志很喜欢采访活动。他写道:“**同志往往喜欢自己做采访记者,要亲眼看到事物的展过程。”斯诺在《大河彼岸》-书中指出,**每年平均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其余是随意在中国境内旅游。他按时到大城市去视察,与各省党的领导人甚至底层人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8.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