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7)

81.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7)

自孔子始,中国社会的统治者,都抱着“作人之圣”、“作人之师”的心态,集权威、智慧、道德于一身。要求自己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领导者,又是全国人民的导师。作为精通中国旧学的**显然受到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全国人民“导师”的角色。

这种传统的“导师”角色,不仅是出于统治者自身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民族的“精神粘合剂”。贝特兰·德朱维内尔在《论权力》一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单靠权力是不够的,必须有一种共同的感,有一套得到普遍承认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即全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粘合剂”,即一向被视为传统文化中心和标志的孔子创的那套儒家伦理。它以仁礼互补的原则来处理人伦关系。其基本的内容即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它要求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作为出点,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实用政治化了的这种道德学说成为中国宗法式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精神粘合剂”。

当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明以坚船利炮的方式冲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被破坏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和生活方式逐渐丧失了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在痛苦之中不得不脱离自己那套熟悉了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东西冲突、新旧交融的时代的夹缝,新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来,而旧的“精神粘合剂”又丧失了固有的作用。人们茫然回顾,无所适从。

这样的时代,呼唤着新社会的创造者的诞生,呼唤着一套新的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精神粘合剂”的诞生。

辛亥革命没有做到这一点,孙中山毕生的努力也没有做到,蒋介石为的国民党政府更是不可能。面对现实,以**为代表的中国**人自觉地承担起重建民族精神、统一人们的信仰的重任。他们主张,必须把在红军中形成的同心同德之灌输到全体人民心中,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

那么,这种新的“精神粘合剂”是什么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灌输给人民。这种新伦理价值观可以在“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全面的认识,**以他的“老三篇”重新雕塑着中国人的心灵,建立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斯诺在《漫长的革命》中写道:它以“童子军直率老实的德行教训的音调”,“把这些教训灌输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脑里去”。

**一直在主动、自觉地承担着育人、改造中国人心灵的重任,尤其对于青年人。在**看来,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持有共同的信仰,他们已经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形成了新的理想、新的信仰,对他们,**是放心的,但对于青年一代呢?

尽管**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但他对青年一代总不放心。这在他同斯诺的谈话中有明显的流露。斯诺认为,1937年听**讲演的青年,后来在实践中学会了革命,但是,今天的中国青年从来没有打过仗,并且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帝国主义者或者当权的资本主义。他们对社会没有直接的了解。父母讲给他们听,但是听讲历史和看书同生活于其中是两回事。因此,他问**:

“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人类是按照自己的环境创造历史的。你已经根本地改变了中国的环境了。许多人还想知道,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养育出来的青年一代将会怎样。你的看法怎么样?”

**回答道:

“我无法晓得。谁也不能肯定地晓得。”

在**看来,这~代青年人有两种可能性:可能革命朝着**继续展,另一种可能性是青年会取消革命,干坏事:同帝国主义讲和,使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回到大陆来,并站在仍然存在于国内的少数反革命分子一边。自然,我并不希望反革命,但是将来的事会由后代人解决,并且按照我们没法预见的条件去解决。从长远观点看,后代人应该比我们更加有知识,正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代的人比封建主义时代的更有知识一样。他们的见识会占优势,而不是我们的见识占优势。今天的青年和其后的青年,会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准则评价革命工作。(19)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1.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