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2)
《百家》百三十九卷。***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4]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5]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可采,
[1]。《务成子》,已散佚。务成系复姓,名昭,一说名跗。
[2]。《宋子》,已散佚。宋子,名钘,战国时宋国人。
[3]。《天乙》,已散佚。《史记·殷本记》:“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4]。《汉书·艺文志》所录小说总数,应为“千三百九十篇”。
[5]。语见《论语·子张》。
·004·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右所录十五家,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
唐贞观中,长孙无忌[1]等修《隋书》,《经籍志》撰自魏征[2],祖述晋荀勖《中经簿》[3]而稍改变,为经史子集四部,小说故隶于子。其所著录,《燕丹子》[4]而外无晋以前书,别益以记谈笑应对,叙艺术器物游乐者,而所论列则仍袭《汉书》《艺文志》(后略称《汉志》):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诗》美询于刍荛,
《传》载舆人之颂,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职方氏[5]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其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1]。长孙无忌(?—659),唐洛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尉,封赵国公。永徽三年(652)奉命监修《隋书》十志。
[2]。魏征(580—643),唐馆陶(今属河北)人,官至侍中,封郑国公。曾校定秘府图书,贞观三年(629)主持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的编撰工作。
[3]。荀勖(?—289),晋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由魏入晋,领秘书监,官至尚书令。他曾据魏郑默《中经》撰成《中经簿》,系继《七略》之后最详尽的目录学著作,现已散佚。
[4]。《燕丹子》,作者未详,内容叙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命荆轲往刺秦王的故事。
[5]。此处“职方氏”应作“训方氏”。
石晋时,刘昫等因韦述旧史作《唐书》《经籍志》(后略称《唐志》)则以毋煚等所修之《古今书录》为本,[1]而意主简略,删其小序明[2],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所录小说,与《隋书》《经籍志》(后略称《隋志》)亦无甚异,惟删其亡书,而增张华《博物志》[3]十卷,此在《隋志》,本属杂家,至是乃入小说。
宋皇祐中,曾公亮[4]等被命删定旧史,撰志者欧阳修[5],其《艺文志》
(后略称《新唐志》)小说类中,则大增晋至隋时著作,自张华《列异传》、戴祚《甄异传》至吴筠《续齐谐记》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6]王延秀《感应传》至侯君素《旌异记》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7]诸书前志本有,皆在史部杂传类,与耆旧高隐孝子良吏列女等传同列,至是始退为小说,而史部遂无鬼神传;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诫子拾遗》
[1]。刘昫(887—946),后晋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官至太保,曾监修《旧唐书》。韦述(?—757),唐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玄宗时曾主修国史。
[2]。《汉书·艺文志》除总序外,每部类均有扼要评述,通称小序。
[3]。张华(232—300),晋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时曾任中书令。所撰《博物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