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明其精神(3)

15.文明其精神(3)

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一师本科毕业班开设了修身课,所用教材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读了这本约10万字的著作后,写了1。5万余字的批语,留下了用红、墨笔打记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对书中一些哲学、伦理学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个人价值,主张唯我论,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传统观念和**主义的束缚和压抑。凡他认为原著中比较精辟的地方,都着重圈点,批上“切论”、“此语甚精”、“此段可谓挥尽致”、“振耳聩之”、“精切详明”、“至真之现、至澈之”、“吾前所论与此立意完全相同”、“洞悉人性之语”、“吾极立此说”、“此节议论透彻之至”、“此章说得最好”、“真理在此”等语,对原著中那些他认为不确或根本错误的地方,他就批上“诚不然”、“殊未必然”、“此节不甚当”、“定然无益”、“此处又使予怀疑”、“吾意不应立此说”、“此处吾又有不然意见”、“此说终觉不完美”等语。批语中还有多处联系中国历史和当时政治局势、思想动态,进行对比分析。对《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语,处处体现了**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批判的精神。

**读过《伦理学原理》这本教科书后,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受到杨昌济的赞扬,得100分。

**批阅过的《伦理学原理》原件,是由他的同学杨韶华保存下来的。1950年9月15日,杨韶华乘周世钊去北京的机会,托周世钊将书奉还**,并在书后附记:“此书系若干年前,**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藉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复得这本书后,高兴地翻看了自己写在书中的评语。他说:“我当时喜欢读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和感想就随时写在书上,现在看来,这些话有好些不正确了。”并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和帮助。”(周世钊《**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

**喜欢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不十分感兴趣,反对将自然科学列为学校的必修课。因此,他将功夫多数都花在社会科学上,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博览群书,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稗官小说、近人文集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等,无不浏览。他经济拮据,没有钱买书,只是有时买些折价书,大量的还是向老师同学借阅,并对一些他喜爱的内容,认真地抄录下来。《讲堂录》中就有他手抄的《离骚》、《九歌》。他在一师的同班同学罗学瓒在1917年9月26日的日记中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足见**学习之认真、刻苦。

**很注重自学。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满足不了他的求知**。他精心安排自学计划,读书不倦。晚上熄灯后,他就捧着书本,坐在走廊的路灯下,或者茶炉房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经常到深夜,有时通宵不眠。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有时他只身到学校后面的妙峰山顶学习,为“静中求学”,有时则来到车水马龙的长沙城南门口读书,要在“闹中求静”,磨炼意志。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读书学习的突出特点。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不止”。早晨很早就起床,做冷水浴或其他运动,然后进教室自习。上课时,静心听讲,认真笔记,课余时间或是进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或是找同学、老师交谈学问。晚上熄灯后,还要夜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文明其精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