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6)
日本人相信稻盛和夫先生京瓷公司的产品就像北京人买点心就要到稻香春,吃烤鸭就到全聚德一样。这种信任和名誉是在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好理念的指导下,精良团队生产出来的优秀品牌产品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才获得的尊重。这种品牌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用媒体和广告吹捧出来的,而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是经过销售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到位的售后服务换来的。
与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经》中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马太福音:7-12)。”一个是从负面角度着手,劝诫人们不要做坏事,一个是从正面角度着手,劝诫人们要做好事。
儒学在宋明期间展的主旨就是把孔子朴素的人际关系调整的哲学变成一种完整的信仰体系,把“仁”确认为天理,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同时强调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把道德圆满作为个体完善的唯一目标。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好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正人先正己
在如何领导下属方面,稻盛和夫先生认为“领导人一定要有勇气而且正直。不能只是每天高唱工作伦理和公司规定,他们应该成为所有员工的道德典范。身为主管一定要立下一个好的典范,下面的人才有依循之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也必须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稻盛和夫先生少年时期的经历给了他“正身”的启示。稻盛还未成年的时候,他的小叔感染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还无药可治,死亡率很高,稻盛另一个叔叔和婶婶就是得肺结核去世的。
肺结核通过空气传染,稻盛生怕被感染,总是捏紧鼻子跑过小叔的房门口。因为还是小孩,憋不住气,所以先后都要深呼吸。他的哥哥利则却不以为然。父亲对病重的小叔更是悉心护理,正是他们的大爱阻挡了病魔的侵入。
结果父亲、哥哥安然无恙。反而对结核怀着深深的恐惧、时时刻意躲避的稻盛,只考虑自己个人安危的脆弱的心,吸引了病菌。
稻盛在热中绪低落到了极点,才13岁,他就开始在死亡的威胁和恐惧里颤抖。邻居大婶为激励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一本书《生命的真谛》。因为家里穷,稻盛一直没有看过课外书,这是第一本他看到的课外书。
稻盛抓住了一根稻草,如饥似渴,贪婪地阅读着。从这本书中,他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后来将影响他一生的词汇(以至于在后来的自传《活法》中,“心相”成了主题词)。
《真谛》对“灾难心相”的解释可谓是拨云见日:“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把痛苦说成不幸是错误的,人们应该知道对于灵魂的成长来说,痛苦有多么重要。”对于刚刚开始思索人生的稻盛,这些话犹如甘露之于久旱的秧苗。
这段对生死刻骨铭心的体验,给了稻盛前所未有的冲击,让他有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深入灵魂的自我反省,让他开始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真理。
看开了这一层,稻盛在心里产生了异样的作用。一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贫困的生活,加上1945年每天要颠沛流离躲避美机轰砸,他的结核病被淡化了,而且奇迹般地好了。稻盛后来回忆说:“患上结核,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病影响了稻盛的学习。第二次报考鹿儿岛一中又失败了。这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次沉重打击,最后侥幸进入私立鹿儿岛中学就读。高三生的两件事,又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件是中学建新校舍要大家都参加义务劳动。因离高考不到一年,学习很紧张,稻盛尽管不愿,还是勉强去了工地。但到那里一看,现高三学生总共只有三、四个人。之后三天,稻盛也就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