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9)

70.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9)

因为在孔子看来,“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个人实现其价值本质的内在基础,亦即人之为人的前提。***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在他看来,“礼”“乐”不过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个人来说,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根本。礼乐追根溯源也应是自人心的内在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

凡是“仁”的即是合于“礼”的,凡是符合“礼”的也就是“仁”的。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核,礼乐就不成其为礼乐,而只是一个无用的空壳,这样的礼乐也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据此,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克己复礼”为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的模式,用道德修养牢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道德伦理作为建设国家政治的基础,并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最终走向了政治化的道路。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把“克己复礼”放到企业管理层面,就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都要达到礼节的规范。对于一个员工来讲,要做到礼,就要服从企业的大局,才符合“礼”。

做一个好员工,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散漫,服从公司的大局,才是符合现代道德规范。

员工克制自己,服从大局,这是一种心性修养,人的行为应以集体为重心。也就是说,当个人的**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而选择社会规范。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于个人**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一个人的**常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

稻盛和夫经常引用他的同乡、明治维新的领袖西乡隆盛的话来说明抑制利己之心的重要性:“爱己乃为第一善事。然而,倘若不能修业,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改过,居功自傲,则皆为爱己之故,故此则决不可爱己。”

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身心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代人崇尚自由,但是,自由并非是可以值得炫耀的资本,而只不过是低等动物的一种属性。一个人即使再伟大,再有能耐,他总是有所为的同时又有所不为;稍加思考就不难现,人所受尊重之处是他的克制,而不是自由。蝴蝶远比蜜蜂自由,但是蜜蜂更受人尊重,因为它受制于适合蜜蜂群体只需的一定规律。

事实上,克己复礼的修炼,和精明干练的经商,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事。只有修炼到家了,不轻易动心了,才真能培养出精明干练的优秀的经商品质。

稻盛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他的经营理念,逐渐展成其经营哲学,并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他的哲学,但主线一直很清晰。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哲学,而且还坚持在自己身上实验和实践。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真金白银,每时每刻都要面临利益的切割和交易,不下点狠心,不对自己狠一点是很难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底的。他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就是做人,何谓正确?做事,何谓正确?就是“克己复礼”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在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上,就有一个角度和立场的问题,对企业或企业家来说,就有一个利益角度和利益立场的问题。是站在自我的立场,站在小我的立场,还是一个大我甚至人性的立场?立场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可以说清的问题,何况做出来,做好呢?

稻盛先生不是一个“我思,故我在”的纯粹哲学家,他先是一个企业家,是企业家就有一个生存和展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处理“利己和利他”的问题上,处理的极其远见和透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利己者生,利他者久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0.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