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忧思手记(二)(7)
我是在《我们仨》(三联书店)从书业排行榜冷却下来之后读到此书的。***读完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书的时候,我的确心悦诚服,杨绛老人的书我以为到达了炉火纯青的至高智慧,她尽力将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不着一丝一痕,把那些随世而逝的时代的风云掩埋在聚散离合、骨肉人生的话语里边,她摈弃那种简单化的\"我控诉\",不屑于跳着脚地\"揭伤痕\",但是谁都能够看到那种淡定坦然、娓娓道来的人生戏剧背后的东西,这是大手笔、大境界的人才可以写得来的。她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当然杨绛老人多少也回避了生活中那些存在的丑陋,夫妻从不吵架吗?从不产生厌倦吗?人性中从未有过私欲、偏狭和粗暴吗?我觉得书中过多的和谐与温冲淡了生活本身的某些锋芒与尖锐,因为即使是不掺杂历史政治的人生也会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堪啊!老人是有意回避这些的,她不想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东西永远不想提及,不会透露于世,永远尘封于心,与生命一起消失。
我还要提及一本特殊的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每一篇我都读了,觉得这是一本在中国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人生哲学经典,既有变通的姿态,又有固守的执着;既有审慎小心的仔细,又有洒脱不羁的一笑了之……是一个活得太明白太通透太智慧的人的人生经验和策略。也许有人会说,圆通的多,棱角就显得的少;四面顾及的多,冷僻锋芒就显得少;外化的多,内化就显得少。但是,我想人生哲学不同于艺术创作,以王蒙先生的丰富阅历,是不会再把生活本身艺术化的。
读一本好书的确如同品味一杯醇酒,好几天都会觉得日子非常充实,沉醉其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沉静并安于家中的阅读者来说,为生活中拥有如此的甘饴而感到韵味盎然。在书的宝藏中,我始终渴望智慧的火花娓娓跳出,渗透皮肤,融到血中,钻入骨中,犹如醇酒被慢慢咽入胸腹,之后,它的馨香和力量才缓缓溢出。
16、沉默比毒药更动人
从出版社得到一套三岛由纪夫系列书籍,夜里便翻开他的那一本传记,阅读起来。十几年前,我曾经读过三岛由纪夫的小说,当时是与川端康成的书交替而读的,书桌上还同时并放着几本其他不相干的书。也许是十余年来我的内心越来越沉于平和的缘故,这次读他的传记,我现越不甚喜欢三岛了。这个人的张扬膨胀、自我中心、刚烈易碎,远不足以引起我的敬意。1970年自杀的三岛由纪夫已是45岁的成年男子了,可他依然在心理年龄上停留在如此躁动的青春期,比较起那种深邃冷静、平和达观、雍容幽默、智足远虑、不动声色的人生境界差得远矣。仅说他的切腹自杀,无论出于他天皇观的政治殉身,还是《叶隐》义理的以死相赌的殉教,还是他\"夭折美学\"的文学殉死,乃至从精神病理学上他的变异的性心理压抑而至的殉,都具有十足的\"残酷美\"的表演色彩,都是过度的自我膨胀而直至崩溃毁灭的结果。日本这个民族的特征把他的个性推到了极致。死前连他自己都说,六年前他写了《忧国》,现在又完成了《丰饶之海》,没想到今天自己要实际表演了,真想不出自己再过三小时死的样子。
自杀,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缘由,他的大男子主义也仅仅构成在我的女性性别上对他的敬而远之。我所以不喜欢他,关键在于他的表演性、展示性。
三岛由纪夫是经过四年的周密考虑、细致计划,才动手切腹自杀的。三岛先在媒体界大肆渲染,做足了舆论准备,然后又对所有迈向死亡的行刑步骤做了八次逐一的详细的操作演习。死前几个月还举行了辞世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