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7)

23.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7)

三是蒙古各旗当时很需要从口内来的劳工。***清代蒙古各旗“有官地、有私产,官地及其本部箭丁,永为世袭札萨克所管理”。土地既然为蒙古王公贵族管理,就为他们私招私垦土地提供了条件。他们为利益驱动,便大量招纳汉人,为其垦种。而清廷为了缓和内地人多地少矛盾,最后不得不默认蒙地私垦现象,这就为“走西口”的扩大开辟了途径。

四是管理渐松弛,对流民稽查不严。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恢复生产,清廷采取了休养生息、鼓励农耕的政策。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清廷西北用兵,为解决军粮,清廷鼓励展农耕,康熙帝曾多次派人到蒙古“教人树艺,命给牛种”。雍正帝谕户部:“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唯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针对内地民众到口外谋生,指出:“今日流民不比寻常,若稽查过严,若辈恐生无路……令其不必过严,稍为变通,以救灾黎。”清末,山西巡抚岑春煊提出:“查晋边西北乌兰察布、伊克昭二盟十三地,地方旷衍……以广袤不下三四千里,若垦之十之三四,当可得田数十万顷……是利于国也。”

这样,就在上述历史大背景下,清代走西口的人络绎不绝,并掀起了一次次的走西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