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4)

5.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4)

但是,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到了“兴盛奎”的头上。***一帮匪徒残忍地杀害了“兴盛奎”执行任务的一支大规模驼队,而且手段极其残忍、极其狡猾。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光绪十年的一天,“兴盛奎”商号接到客户的一个大单子,起运一批价值很大的镖银。但不知怎么回事,这个消息被泄露出去了。一帮匪徒闻讯大喜,他们决定抢劫这批银子。这是一帮十分狡猾的匪徒,他们经过周密策划,也化装成商旅团队,并携带酒菜,假装与“兴盛奎”的驼运队伍在路上不期而遇,结为旅伴。晚上,双方住在同一个宿营地,匪徒伪装的商旅团队盛邀请“兴盛奎”的驼运队伍共进晚餐,席间不停地劝酒,结果“兴盛奎”的驼运队伍全部被灌得大醉。就在深夜,“兴盛奎”驼队熟睡之际,匪徒队伍原形毕露,拿起路边的石块,把熟睡中的“兴盛奎”的人全部杀害,“兴盛奎”四十多名的驼运人员无一幸免。接着,狡诈而凶残的匪徒抢走了“兴盛奎”驼队承运的全部镖银。

这是“兴盛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夜晚,人财两失,损失极为惨重。经此浩劫后,“兴盛奎”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停业关门。

每次读史料上记载的这段文字,笔者的心中就禁不住一阵阵痉挛。这样的大悲剧绝非仅此一例,晋商当年走西口所踏上的道路,以血泪斑斑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悲细节之十三:腰里别着把镰刀,肩上扛着条扁担,身穿红主腰,腰上盘圈绳子,肩上还搭着条毛口袋,这是走西口老百姓最典型的打扮。镰刀是打短工帮人家割莜麦的工具,路上还可以防野兽;扁担的一头大都装着锋利的铁制尖头,打狗打狼防身,过黄河时不小心掉进冰窟窿还能用它撑起来;红主腰里藏着可怜兮兮的一点盘缠;毛口袋的作用就大啦,刮风下雨套在头上防雨保温,晚上露宿荒野就钻进口袋里睡觉。

昔日的西口某商道,现在两旁已经绿草成茵,昔日的车马痕迹依旧可辨。

走西口的老百姓是不住店的,况且也没有这份盘缠。吃的是磨碎的谷子面,走到哪里就央求人家借用一下火和锅,兑上水做成糠糊糊充饥。路上口渴了,就找有水的河沟直接喝冷水,因为喝的时候必须爬下来,索性就叫喝“爬爬水”。

悲细节之十四:山西永宁州的汪某,是个远近闻名的花花公子,他仗着家境殷实,一手遮天,挥金如土,常在外边吃花酒,还长期霸占着他的小姨子,既不娶也不让其出嫁。逐渐地汪某坐吃山空了,每天无米下炊,连老婆也养活不了,更别提小姨子了。老婆和他过不下去,便跟人跑了,接着小姨子也远嫁他乡,穷困潦倒的他成了孤家寡人,后来气得大病了一场。

病好后,他仿佛变了个人,决心改邪归正。但家乡已经无法再待下去了,于是他于1872年踏上了走西口的征途。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在西口外拉骆驼,省吃俭用,攒得两个大元宝。几年没回家,他决定回家看看,也让乡亲们知道一下他已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谁知,在从口外回家的路上,他被两个贼人跟踪,快到山西地界的时候,两贼人喊话:“前面有一只肥羊。”连喊三声,汪某没有回答什么。贼人便知汪某不懂江湖规矩,是个普通老百姓,于是上前硬抢了他的元宝就跑。

汪某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后来他才知道,“前面有一只肥羊”是江湖黑话,应该回答“爷长着两瘦角”。如果他能答上“爷长着两瘦角”,贼人就会认为是同道中人,就不会抢劫他了。

悲细节之十五:现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南海五村小区的一位姓路的老人,已有九旬高龄。他生于清末民初的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刘集村,是走西口去的包头,后来在包头娶了当地的媳妇,扎根在这里。

他在青少年时代,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北京、张家口、集宁等城市,一路乞讨,甚至吃着霉的干粮、喝着冰凉刺骨的水,在天气以及其他条件都特别恶劣的况下一路往包头走去。再也没回过一次生他养他的老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