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5)

6.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5)

悲细节之十六:乾隆年间,临汾有一个叫田树楷的人,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经商,一直到他长大以后,父亲还是没有回来。他听别人说,父亲走的是西北那一条路,于是就下了一个大决心,要到陕西、甘肃一带去找父亲。他出了,苦苦寻找,四方打听,整整找了三年,最后在酒泉街头遇到了一个山西籍的老人,竟是他从未谋面的父亲。

悲细节之十七:乾隆年间,山西阳曲县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楌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花光了,最后成了乞丐。他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感觉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他的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悲细节之十八:乾隆年间,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余年杳无音讯。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

东寻父,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徐学颜,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悲细节之十九:走西口遇到的艰难常人无法想象。有气候的不适,有土匪的劫掠,有语的障碍,还有思乡的痛楚。内蒙古的包头过去是土匪出没的地方,有许多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就在这里搭窝做买卖。好多人就葬身在沙漠或沙蒿里面,甚至许多人被抢、被杀。饥饿和寒冷是北上贸易者的大敌,冬天是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夏天会热得昏死过去。商人在沙漠里遇到暴风雪时,道路不通,迷失方向,没有吃喝,孤立无援,另外还有狼群的袭击。沙漠中远足,生命变得如此渺小和脆弱。所以对许多山西人来讲,是搭着性命走西口。

悲细节之二十:忻州人周朴斋,少时随家人走西口移至萨拉齐厅(今土右旗)。清代思想家徐畬在《诰封武翼

都尉周公朴斋八十寿序》中提到,周朴斋十五岁开始独逢谋生,“勤苦治生,粗能温饱”。“不数年而少有,又不数年而富有。迨公年四十余,已累赀巨万矣。”“方公壮年时,勤瘁治生,冒寒暑往来塞外,手足皲裂,面目黧黑,虽少藉先世贵基而继长增高,皆由于拮据经营而来得之。亦不易矣。得之难,惜之必甚。”周朴斋是晚清时期忻州屈指可数的大富之人,然而他在年轻时候顶酷暑冒严寒,不畏风霜雨雪,频繁往来于塞外之地,为积聚钱财曾艰苦奋斗。正如这则史料所说,经商旅程中的商人,外出时“粗能温饱”,常常“手足皲裂,面目黧黑”,他们须忍常人无法忍之苦,须受常人无法受之罪,经年累月,苦撑苦熬。运气好、会经营的人最终可能成为受一方尊敬的富商巨贾,但大多数的中小商人则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其中的甘苦,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悲细节之二十一:在包头有一片山西商人的墓地,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过去交通不达,走西口的山西人在包头经商后,回不了家,所以他们买了这块坟地,称之为“祁太义地”,也就是祁县人和太谷人买的这块坟地,属于他们这个籍贯的人都埋在这。随着时光流逝,历史的沿革,好多其他的外省人也来到了包头,包括河北的、河南的、山东的、安徽的等等。包头是三百年的移民城,但最早在这个地方立足的只是山西人,也就是买卖人。所以他们有个规定:不财不回家,就葬在这个地方;触犯了法律的,叛了刑的,最后丢了面子的,也埋在这个地方。

……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