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哲学与智力(7)
每一个声称不用任何预先假设的哲学方法都是空谈、大话。***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把某物当成是既定之物接受且承认下来之后,才能从这一既定之物出。因此,有这样一个说法:“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这一地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前提条件,对于从事哲学探究也是一样;因为就如同我们的**不可能在虚空、以太之中自由飘浮一样,同样我们的精神思想也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从进行哲学探究的始角度,也就是暂时以某一既定之物为立足点,在以后必须要获得合理证实和补足。也就是说,这个始角度既可以是主体(主观),即从自我意识、头脑中的表象以及意志出,也可以是客体(客观),亦即在其他的头脑意识中也会出现的东西,也就是说,外在的客体、现实的世界、大自然、物质、原子,甚至是上帝或纯粹随意想象、设计出来的概念,如“实体”、“绝对”或其他种种。无论我们要采用何种审视角度,为了平衡、补足这一审视角度的偏颇之处及合理证实我们预先已认定的假设,我们必须在作一番探讨之后变换审视的角度、立场;然后,从变换了的相反立场及角度出,引申和推论出从一开始我们就视为既定的假设。这另一番的议论是对原先既定的观点的补足。这就是卢克里修所说的“事物互相之间的阐释”。
例如,我们就像贝克莱、洛克所做的那样——从主体出审视事物,而康德,在这一审视方法的运用上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其直接的本质而使这种考察方式具备了一大优势。但由此而获得的哲学却有其一定的片面性、且不是完全得到证实的——除非我们用这一方式把哲学这一片面性补充完备:也就是说,将与这一哲学引申出
来的观点相对立的立场、角度变为我们重新审视的出点,由客体引
申、推论而得出主体,就像此前我们由主体引申、推论出客体一样。
我为康德的哲学作出的补充完备的工作大致上是这样的——这见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第2卷第22章和《论自然界的意志》中的《植
物的生理学》。关于这些论述,我是从大自然的外在出,对智力作
出了推论。
如果现在反过来,将客体作为审视的出点,把我们周遭的众
多事物,诸如物质以及在物质层面上显现自身的各种力作为既定之物,
那么整个大自然就进入到了我们的审视范围之内,这样一种审视方法
给我们带来了纯粹的自然主义,对此我认为更加确切的名称应是绝对
的自然物理学。这是因为在这种审视方法中被看成是既定之物,也就
是绝对的现实之物,依据我们普遍的理解,其内容是大自然的各种法
则和自然力以及自然力的载体(物质)。但若对这一既定之物专门进
行一番考察,我们就能清楚,这一既定之物就是浮游着难以胜数的恒
星以及围绕其运转的行星的无限空间。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在这空间中,
不过就是要么光、要么反光的星球;在反光星球的表面,由于**
程序作用的原因,生命得以产生和生演变,而这就带来了呈现梯级
差别的有机生物体;这些生物体以个体的形式出现,遵循着那些控制
生命力的大自然规律,经由繁殖和死亡在时间上有它的起点与终点;
而那些规律和法则就构成了现有的、生生不息的各种秩序,没有始点
和终点,也没有一个解释的理由。在呈阶梯状的有机生物系列中,最
高一级的占据者是人类,人类的存在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其开始的时
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有着许多的、很大的痛苦,但得到的欢乐
却很少;然后,也像所有其他人一样,生命就到了终结的时候。在这
些都完结之后,一切又归于原位,就如同这个人从来都不曾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