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哲学与智力(9)

18.哲学与智力(9)

就如我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过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和道理是经由我们的直观,而且,任何确切、真实的领悟都是这样。所有语都有的无数比喻方式——它们都在致力于将抽象的事还原为可以被直观的事物——都证明我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仅仅依靠对事物纯粹抽象的概念并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领悟,虽然我们可以用抽象概念来谈论这些事,就好像有很多人都以这种方式大肆谈论许多事一样。事实上,有一些人在谈论事的时候甚至连概念都不需要,他们只需搬弄字词,例如用一些学来的专业或技术用语,就足够应付了。相比较而,想要真正明白某样东西,我们就必须先从直观上把握它,然后在头脑中获得一幅清晰的图像。如果可能的话,这里的图像要直接取自现实本身;如果这很难做到,那这项工作就需要交由想象力去完成了。甚至那些过于宏大或者过于复杂、我们很难彻底看清的事,也必须在我们的脑中留下某些可被直观的部分或者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明白这些事的话。假如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至少要尝试着通过直观图像或者明喻来达到目的,因为直观的确就是我们认知的基础。这个道理也同样反映在我们处理庞大数目和只能运用这些数目来表达巨大间距的时候,例如,研究天文学的时候——此时我们确实正进行着抽象的思维。这些数目的含义并不会被我们真正和直接地理解;它们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比例上的概念。

但是,哲学家与其他人相比更应该从直观知识——一切知识的源头——去汲取素材;哲学家的眼睛应该永远关注着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以及人生成为他的思想素材,而不是书本。并且,他必须将所有流传下来的、现成的概念放在自然生活中去检验、核实。因此,他不可以把书本看成是知识的源头,书本不过是他的辅助工具而已。这是因为那些从书本获取的知识不过是经过他人之手的二手货,并且,这些知识某种程度存在着失真、歪曲的现象。它们只是事物原型——这一世界的反射或是影像;并且,反射事物的镜子通常来说很少是完全干净、无尘的。相比较,大自然现实却是从来不会说谎的;对于大自然而,真理就是真理。所以,哲学家须以大自然为研究的对象,亦即,大自然清晰、显著的特征和它主要、根本的特性生出哲学家需要琢磨的问题。这样,哲学家所要考察的课题就是大自然中普遍和重要的现象,也就是那些随时、随处可见的事物。他应该把专门的、特定的、稀有的、细微的抑或转瞬即逝的事物现象都留给动物学家、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关注的是更为重要的事;这个世界的整体、本质和根本真理是哲学家所要追随的更高目标。所以,哲学家不可以同时纠缠于那些微小的事和琐碎的细节,就如从山巅审视全景的人不能同时考察、断定谷底生长的植物一样——这些工作应该留给在那里研究植物的人。一个人如果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某一专门的学科分支里去,虽然是出于对这一工作的热爱,但对所有其他的事也就肯定是漠不关心了。这是因为将全副力量奉献给某一个专门领域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其他事一无所知,这就像如果要和一个女人结婚就必须放弃所有其他的女人。据此,具备出色头脑的人是不会完全献身于某一专门的知识分支的,因为他们所关心的是对于整体事物的认识。这些人不是士兵长,而是统帅;不是乐器演奏者,而是乐队指挥。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会置整体事物于不顾,而局限于去精确了解这个整体事物中的某一分支、领域,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并以此得到满足。具有伟大思想的人会把目光瞄准在事物的整体上,将他的全副精力都投入其中——在世界的普遍方面,没有任何一件事对于他来说是陌生的。因此,他不能把自己的一生都只消磨在某一个学科分支的微小细节上。

在长时间凝视某一物体之后,眼睛就会变得迟钝且看不清这一物品。同样,对一件事花太长时间去苦思冥想会使智力迟钝,也会无力琢磨以及把握其思考的对象。在这两种形之中被凝视和思考的事物都会变得模糊、混乱。此时,我们就要将事暂时放下,待到重新凝视和思考时,我们就会现清晰的轮廓又重新展现出来。所以,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的说法——即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思考突然想起的问题时,如同雕塑一般呆立二十四小时不动——不但“不是真的”,而且,我们还可以补上这样一句:“这种杜撰实在不怎么高明。”从智力需要得到休息的这一事实,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何在间隔一长段时间以后,当我们以全新、陌生的眼光,不带偏见地去重新审视日常世事进程时,其中内在的关联和含义就会异常清晰、纯净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事物由此而变得简单、明了;此时我们就会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清楚、明白的事却不为时刻浮浸其中的人所注意。像这样的清晰时刻因此可以比喻为“灵光闪现的瞬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叔本华随笔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叔本华随笔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哲学与智力(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