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2)

7.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2)

6。***屈家岭文化

1955年先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4屈家岭文化的范围要比大溪文化的范围扩展了很多。北面伸至原属仰韶文化的部分地区,达到河南的南阳地区,南界至少到了洞庭湖东岸,东界到了黄冈和黄石一带,西界直到三峡。其典型遗址主要有:湖北京山朱家嘴、郧县青龙泉、房县七里河、河南淅川下王岗等。1屈家岭文化分布范围广阔,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带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质,因此很难概括它的特点和全貌。大体说来,这个时期,在原始农业中已经普遍种植了水稻,所出土的石器工具也多与水稻种植有关,如翻土用的扁平钻孔石铲等;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胎壁均匀,大部分器形规范化;出土有石祖或陶祖,说明盛行男性崇拜;房屋建筑出现了长方多间的复杂结构,有70~80平方米,多至29间的。说明屈家岭文化可能已步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其年代距今5000~4600年。

7。石家河文化

1956年先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此前学术界或称之为青龙泉三期文化、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何介均先生主张命名为“石家河文化”。其文化范围北至河南南阳盆地中、南部,东北越过武胜关,东至鄂皖边界,南到沅水和湘水中游,西至三峡峡口。典型遗址主要有随州西花园、大悟吕王城、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通城尧家林、湘乡岱子坪等。2石家河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展水平与中原龙山文化相近。出土的大量红陶小杯应是作饮酒用,说明粮食生产已展到一定水平,有了较多的剩余;随州西花园出土的一件红陶小杯上现了规整的云雷纹,天门邓家湾遗址出现了铜块和孔雀石,透露出石家河文化可能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在多处墓地中,出现了贫富悬殊、等级分明的现象,说明石家河文化已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处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前期。其年代在距今4500~4200年。

何介均先生认为,从彭头山文化到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存在着密切的继承展联系,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展而来。3这就是说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文化从萌芽期开始即自成一展序列。当然,它并没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北方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繁荣展的。

8。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该遗址位于万年县城东北15千米的小河山,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在9000年前后。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而且比较粗糙,器类也简单;陶制以夹红陶为主,陶色不纯,内壁凹凸不平,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未见确凿的家畜骨骼。结合出土工具分析,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1

9。山背文化

以江西修水县山背村遗址命名。1961年次现。出土石器有石锛、石刀、石斧、石铲等,陶器以夹砂红陶居多;居址为地面建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筑墙泥土中掺有稻壳、稻秆。反映出当时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2

10。樊城堆文化

1977年先现于江西樟树市(原清江县)三桥乡庙下村附近。据近年调查掘,该文化的南界可达于都,北界到达长江南岸,是分布于赣江—鄱阳湖水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重要遗址有:营盘里、筑卫城、盘子岭、凤凰山等,均在今樟树市境内。该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以鼎、豆、罐为主要器形,并盛行三足器,有为数不多的几何印纹陶;石器有石锛、石刀、石铲等。

上述考古现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代华中原始族群灿烂文化的风貌,并向我们揭示了该区土著族群文化与邻近地区如中原地区、吴越地区、岭南地区古代族群文化的悠久联系。

(三)华中地区的远古原始族群

1。三苗氏

三苗是传说中广泛分布于南方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原始族群。《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安徽龙感湖、大官湖一带,与今鄱阳湖隔江相望;衡山为今大别山或桐柏山,文山无考。也就是说,传说中的三苗主要活动于今江汉平原以东至江西北部地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