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4)

9.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4)

由于烈山氏善于农耕,因此,当更具神格的农业之神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出现后,柱明农业的荣光逐渐被他掩盖了,柱也就成了神农。***1《国语·鲁语上》韦昭注即云:“烈山氏,炎帝之号也。”今湖北随州市有炎帝陵,这个炎帝陵即是以柱为炎帝的结果。

5。祝融氏

这是与南方江汉地区有密切联系的传说中炎黄集团的一支,被后来的楚民族指认为自己的先祖。

祝融是古代传说中的火正,是司火的官或神。由于这个职位长期由一个部落或氏族的酋长世袭,因此这个部落或氏族被称为祝融氏。

传说祝融是颛顼之后。《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个祝融的名字,史书有的说叫重,有的说叫黎,有的又说叫重黎。这并不重要,关键都是说他是颛顼之后,因居“火正”而被名为祝融。重黎死后,又有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2。

祝融氏的祥地在郑,1约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他的后代十分繁昌。《国语·郑语》说有八姓,即己、董、彭、秃、妨、曹、斟、芈。《史记·楚世家》不提祝融八姓,但说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芈姓。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北自晋南,南至鄂北,西起豫西,东达鲁西。2其中与华中地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芈姓季连这一支。

季连是陆终的幼子,可能即是祝融部落最后分裂出来的氏族。祝融部落曾经盛极一时,到夏代以后,由于受到强国大族的打击而逐渐分崩离析,部落离散。少子季连这一支离开中原,历经千辛万苦向西南迁移,最后在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的丹水流域定居下来,并逐渐与当地的苗蛮部落相融合,展成后来的楚民族。这就是《史记·楚世家》所说的“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二、先秦的华中族群

从夏代开始,中原进入了国家展阶段,而至此从商代开始,中国也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时代。这时期,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华中地区的一些族群也先后进入到了国家的展阶段,完成了从部落到民族的转变,同时,也有一些族群仍处于原始社会的展阶段。

先秦时期生活于华中地区主要有以下族群。

(一)楚人

楚人的主体居民属于传说中苗蛮集团中的某一部,或者说就是楚蛮。但楚蛮部落的核心则可能是来源于中原炎黄集团中的祝融氏后裔的某一支,即前述的季连。

上一节中我们曾经提到,祝融氏在夏代以后由于受到主要来自夏商等强国大族的冲击而分崩离析。瓦解之后的祝融氏除一部分成员成为夏民族或商民族之一员外,其余部分很可能逃到了周围的蛮夷之中。其中少子季连这一支的后代,向西南方向逃到了当地的楚蛮当中,并成为当地一个部落的领。

到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终于在楚蛮中崭露头角,开创了楚国的基业。从此,楚人进入了信史时代。

由此,祝融和鬻熊成了楚人崇拜的先祖。《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有一事,说楚国的别封之君夔子因不奉祀祝融和鬻熊,楚王竟忍无可忍,兴师问罪,把夔国灭掉了。这说明楚人确实把祝融视为自己的先祖。

《史记·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也就是说他背弃了当时已丧失人心的中原盟主殷纣王,转而亲附深孚众望的周文王,说明他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大领。在他的率领下,楚人渐渐兴盛起来。

这时候楚人的居地在丹阳。这个丹阳在豫西南一带,因位于丹水之阳而得名。这一带是商朝和新崛起的周朝鞭长莫及之处,又是宜耕宜牧的膏腴之乡。是楚人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地。但随着周朝势力的扩张,新兴的楚人不得不再次迁移,以避其锋芒。鬻熊之子熊丽继为酋长后,便因此迁到了睢山。睢山即雎山,后世称柤山、祖山、沮山,今称主山,在今湖北西漳县西北近谷城县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要比丹阳差,若非势不得已,楚人不会远离富饶的旧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