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5)

11.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5)

(二)骆

《史记·南越尉佗列传·索引》:“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目骆侯,诸县各自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水经注·叶榆水》引《交州外域记》亦说:“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宰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这两条史料,说明在先秦未有郡县之时,交趾居住的族群名称是“骆(雒)”。当然,先秦时期的交趾并非是指越南北部。《墨子·节用》记载:“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大戴礼记·少间篇》说“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指的都是岭南地区。汉武帝所置的交趾刺史部,辖境也相当于今海南、广东和广西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中部。东汉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时,治所即在广信(今梧州),后又移至番禺(今广州),但辖地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先秦时期以桂南、粤西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居民就是远古时被称为“交趾人”的骆(雒)。

(三)从闽到闽越

《周礼·职方氏》所列战国时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闽”人,因其部落众多故而有“七闽”之说。《国语·郑语》亦云:“闽、芈,蛮矣。”周王朝还以“闽隶”为奴,“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1。据《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记:“闽在海中,三天子障在闽西海北。”注目:“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又《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注曰:“浙江新安歙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塘江是也。”以及郦道元《水经注》云“浙江又东注于海”。故闽人的地望在福建及浙江的一部分。此外,在福建和台湾又现了新石器时代前后的文化遗址,即福建的昙石山文化与台湾的天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的密切关系,说明从远古到先秦,台湾的族群应是闽越的一部分。2

汉代“闽”被称为“闽越”。3《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释“荆蛮”云:“蛮者,闽也,南蛮之名,亦称越。”所以,《史记·东越列传》将“闽”与“越”连称为“闽越”。综观先秦闽越历史,其在夏商周三代时已活动在福建,并不受中原王朝的统治,故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时曾追述说:“(闽)越,方外之地,制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所以秦统一前,福建还是一个由“无诸”统治的闽越王国。直到秦统一才“皆废为君长”4。

三、秦汉的华南族群

秦汉之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兵经略岭南始,华南族群的展进入了第一个活跃时期,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到两汉时华南地区主要有以下族群。

(一)南越

南越是由苍梧演化而来的。《史记·南越列传》云:“秦已破灭,(赵)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南越”之称,是“以其地为扬越南部,故称为南越”5。从此,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苍梧族遂称为南越族。

(二)从西瓯和骆越到乌浒和俚僚

秦汉之际,先秦时的骆已经逐渐分化形成西瓯、骆越两个族群。由于刚分化出来,秦汉之际,骆越和西瓯还往往并称,到东汉则逐渐明确南越之西为西瓯。《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赵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说:“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这些记载说明西瓯分布在岭南西部。具体在什么地方呢?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大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旧唐书·地理志四》党州(今玉林市)条说:党州“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太平寰宇记》则明确指出:“郁林郡为西瓯。”汉武帝置的郁林郡,治今贵港市贵城镇南江村,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除桂林、梧州两个地区以及玉林地区的小部分以外的广大地区。三国以后辖地逐渐缩小,南朝的陈时约相当于以今贵港为中心,六万大山与大瑶山之间的郁江地区。由此可见,西瓯是聚居在以柳江流域和郁江地区为中心的桂中稍偏东偏南这一地区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