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2)

15.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2)

二、两汉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展

两汉之时,天下大定,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西汉到220年曹丕废献帝灭东汉的426年间,大一统的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民族的转化。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汉族不仅开始了向华南新一轮的迁入,也开始了与华南土著族群涵化和融合的过程。

此时汉族大规模迁入华南是从汉武帝平南越国开始的。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将士10万,分五路大军进击南越。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两路为主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从湖南入连州,杨仆出豫章下横浦,从江西入南雄。两路大军均取北江而下直捣番禺。另三路,以归义侯郑严、田甲分别为戈船将军和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下贺江,取道西江,直逼番禺;以越驰义侯为第五路军遣别将巴蜀罪人,夜郎兵,下群柯江,取道西江,咸会番禺。6第二年冬,平南越,在岭南地区置7郡,即南海、苍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紧接着,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楼船将军杨仆率军“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置儋耳、珠崖2郡。至此,汉在岭南共置9郡。

汉武帝平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兵进击闽越。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灭了闽越。汉武帝根据“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1。但是,当时闽越和东瓯“其人数可能在百万上下”2,不可能全部移徙江、淮,“后有遁逃山谷颇出”3,故汉武帝立“都尉”4治其地。

汉武帝灭闽越后,华南遂进入了一个安定、稳定的展时期,汉族的迁入掀起了第一个**。据有的学者研究,两汉各有一次名籍(户口)统计。第一次是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第二次是在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两次间隔为138年。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其间全国人口从59194900人减至49150200人,下降约17%,而华南的南海、苍梧、合浦、桂阳诸郡因两汉之交没有遭到战祸,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南海郡从94253人增至250282人,增长约166%;苍梧郡从146160人增至466975人,增长约220%;合浦郡从78980人增至86617人,增长10%;桂阳郡从156488人增至501403人,增长约220%(桂阳郡所辖各县约有一半在岭北)5。4个郡增加的人口为829396人。值得注意的是就南海诸郡来说,奴婢不入籍,未归“王化”的少数民族不入籍,故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统计南海、苍梧、合浦、郁林、桂阳、岭南部分共有285993户,1138527人,并不是这一地区的自然人口数,而主要是已入籍的少数民族和迁入华南的汉族。若按四六开,汉族占60%的话,那么两汉整个华南的汉族应在80万人以上。

两汉时,汉族迁入华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汉军落籍

汉武帝平定南越的10万大军有的留戍驻守,久而久之落籍华南。如路博德副将、太原人郭孚留守桂阳,死后桂阳民“感其遗爱,恤其子孙之旅外者,于是立祠”6。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南征交趾,事平之后,留兵今广西以戍边,嘉靖《钦州志·溪峒》云:青州人黄万定随马援军南下、留家合浦,其后裔世代充当溪洞领。

(二)流放落籍

两汉之时,统治集团争权夺利争斗中的失败者,往往被流放到边远烟瘴之地,以示惩罚。华南的合浦郡就是西汉时流放罪人的一个重要地点。如汉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时,京兆尹王章对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专擅朝政不满,上书王凤专权蔽主,推荐琅邪太守冯野代王凤,结果反被王凤设陷处死,其妻则被流放合浦。据《汉书》有关《传》和《表》所记,西汉末年被流放的官僚贵族,哀帝时有孔乡侯傅晏、方阳侯孔宠,平帝时有光禄大夫董恭、驸马都尉董宽信、京兆尹毋将隆、太仆史立、尚书令赵昌、关内侯张由和中山王后卫氏等,均被流放合浦,他们大多带家属随行而落籍合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