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五节历史沿革(1)

12.第五节历史沿革(1)

一、先民足迹与土族的正式形成

(一)土族先民的足迹

尽管学术界在土族族源上存在以吐谷浑为主和以蒙古为主的争论,但魏晋以后活动于甘青地区的吐谷浑人和元代陆续迁入青海的蒙古人,无疑是土族最主要的族源和先民,他们在甘青地区的历史活动揭开了土族历史的华丽前奏。***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吐谷浑率部1700户(一说700户)从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西晋永嘉末年,又从阴山南下,度陇山,至陇西■罕(今甘肃临夏)西北的罕■原,征服当地的羌、戎部落,并以此为据点,向周围拓展势力。吐谷浑孙叶延在位时,以吐谷浑为氏,吐谷浑始由人名转为姓氏、族名乃至国名,标志着吐谷浑政权的初步建立。在碎奚、视连、视罴、树洛干、阿豺、慕■在位时,吐谷浑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既与西秦、后凉、南凉等近邻征战不断,又遣使与南朝刘宋政权通好,使吐谷浑势力不断展壮大,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其政治中心也由■川(今甘肃南西倾山东北一带)西移至沙州(今青海贵南茫拉河流域一带)。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继续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力求与南朝通好,与北朝相安,保持了持续展和兴盛的势头,政治中心也由伏罗川向西迁至青海湖西的伏俟城。隋初,吐谷浑可汗世伏上表归属于隋,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于世伏。世伏弟伏允立为可汗后,依吐谷浑“兄死妻嫂”之俗娶光化公主。隋炀帝继位后,为争夺“丝路”贸易利益,对吐谷浑动战争,在覆袁川(今青海门源永安河谷一带)等地大败吐谷浑。唐初,吐谷浑在不断遣使入贡、维护双方通贡关系的同时,又屡屡寇掠唐西北沿边各州,梗阻西域通道。贞观八年(634年),唐分兵五路进讨吐谷浑,可汗伏允为左右所杀,唐以慕容顺子燕王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贞观十年(636年),诺曷钵向唐请婚,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许之,双方交往频繁,贡使不绝。在唐朝大举征讨吐谷浑并将其变为属国的同时,兴起于今西藏地区的吐蕃政权在松赞干布统一全境后开始积极向外扩张,而与之毗邻的吐谷浑便成为其征服的目标。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大臣素和贵叛投吐蕃,吐蕃尽知吐谷浑虚实,于是集兵北进,在黄河岸边击败吐谷浑军队,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数千帐避居凉州,吐谷浑全境为吐蕃占领,最终亡国。

吐谷浑亡国后,除一部分人随王室内徙于凉州、灵州等地外,大部分降于吐蕃,留居原地。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至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在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人有许多降唐,被唐朝安置在甘、瓜、沙、肃等州,并于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设置■门州,隶于凉州都督府,专门安置降附的吐谷浑人。到了北宋,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聚居于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11世纪以后,随着青唐吐蕃政权的兴起,“吐谷浑”一词不再见于文献记载。

当吐谷浑人的足迹消失于历史记载之时,另一支土族先民——蒙古人随后登上了甘青地区历史舞台。公元13世纪初,蒙古汗国在大漠南北崛起后,迅速展开了以对外扩张和掠夺为目的的西征与南下活动。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春,在蒙古军大举进攻西夏的同时,成吉思汗亲率一支蒙古军先后攻取了西夏所属的积石州、西宁州,青海东部纳入蒙古汗国版图之内。窝阔台汗在位时(1229~1241年),其次子阔端以凉州为据点经略广大藏区,蒙古统治势力随之深入到今青海全境。元朝建立后,陆续有不少蒙古宗王出镇青海,他们所属的许多蒙古部众也随之迁至青海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先后在当地安家落籍,成为新的土著。如:元初,西宁州为章吉驸马的分封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章吉被封为宁濮郡王,出镇西宁州地。章吉死后,其弟脱脱木儿先被封为濮阳王,后又被进封为岐王。脱脱木儿之后相继承袭岐王爵位的琐南管卜、阿剌乞巴和朵儿只班也一直镇守西宁州地方。而在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的第七个儿子奥鲁赤被封为西平王,镇守吐蕃地方。奥鲁赤的后人中,镇西武靖王仍驻镇吐蕃地区。除上述蒙古宗王外,元代时还封勿答里迷失、速来蛮及出伯为西宁王,都曾一度出镇过西宁州地。另据藏文《佑宁寺创建记》记载,蒙古成吉思汗率兵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其部将格日利特及其部属在今互助一带留居下来,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佑宁寺的前身郭隆寺落成时,曾以格日利特为守护神,与汉文记载可互为印证。元朝灭亡后,居住在甘青地区的蒙古人除有一部分退回北方草原外,大部分归附明朝,被汉族及其他民族称为“土达”“达民”“土民”,成为土族的重要族源之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五节历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