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族称族源(3)
(二)蒙古说
此说最早由比利时神父德斯迈和蒙塔尔等提出,之后陆续得到许多国内学者的赞同,他们从语、族称、人口分布、民间传说、文献记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此说认为,土族是由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在长期相处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展融合而成的。近年来,也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后认为,土族是蒙元时期入居青海河湟地区的蒙古人为主,吸收了吐谷浑、汉、藏诸民族成分及其文化因素,于明代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提出“土达”说,是蒙古说的另一种观点。该说认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活动于固原、平凉一带的蒙古土鞑反明失败后西遁,逐渐展成为“土人”——土族。此后,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明代史籍中所谓的“土达”“土民”“土人”,均系元代蒙古遗裔及明初由塞外归附的蒙古人,这些被称为“土达”“土民”“土人”的蒙古遗裔由于长期脱离其民族主体和原居的草原地区,因此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心理诸方面都受到其他民族与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种种变异,造成其固有的蒙古民族特征的日益淡化乃至消失,其中一部分人逐渐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另一部分则吸收、融会其他民族成分和文化因素而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土族的形成,正是后一种历史现象的具体体现。
(三)多源混合说
持多源混合说者在1949年前很多,他们认为土族是由蒙古、沙陀、吐谷浑融为一体,但并无系统的论证。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力主此说,认为称土族为“霍尔”即汉文“胡儿”,包括匈奴速濮(辽、金时期的阻卜)、蒙古、吐浑、沙陀、契丹等,他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集结融合成为土族,其中,阻卜和蒙古是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数研究者认为此说牵强附会,所以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四)阴山鞑靼说
此说认为,土族主要源于阴山鞑靼。阴山鞑靼出自室韦,唐时居住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一带。公元8世纪下半叶,因受到契丹的进攻,其中一部分南下至阴山,自号“鞑靼”,史书称之为白鞑靼。宋、辽、夏时期,西夏为了进攻■厮■,曾引契丹统治下的山西“萌古”五部进入甘、青地区,辽也征调阴山白鞑靼向西展到了河西走廊。他们在甘、青交界一带居住时间很长,因而有一部分散布到祁连山以南的浩门河、湟水流域,逐渐展繁衍成土族。此说提出后,即有学者考证指出,所有阴山鞑靼在元明时期向西活动的足迹最远只到河西走廊为止,并未到过河湟地区,故无族源与后裔问题。由于缺乏有力证据,该说也未得到学界认可和重视。
(五)沙陀说
此说在1949年前也颇为流行,其立论的依据主要是民和李土司家谱中始祖为晋王李克用的记载。在今互助、民和土族中有土族是沙陀部李晋王后裔的传说,《甘肃新通志》《西宁府新志》等地方志书也有土族李土司一支是沙陀后裔的记载。近10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李土司先世族属的逐渐明朗,沙陀说已然难以自圆其说,在学术界已无人赞同了。
目前,在土族的族源问题上,学术界已由过去的四五种观点逐渐趋向两种观点,即吐谷浑为族源主体说和蒙古为族源主体说,其中吐谷浑说在本民族精英阶层占有很大比例,蒙古说则更多地得到传统的农村和民间草根阶层的认同。而且,随着土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不断拓展,本民族的文化精英们对族源研究的热仍然不减,在研究取向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族源认同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