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5)
近年来,毛南族的散文作家队伍正在不断成长壮大,蒙林坚、覃文静、谭自安、卢伟益、莫景春等几十位中青年作家勤于笔耕,不断有散文新作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表。值得一提的是,散文创作的后起之秀、任教于河池高中的莫景春老师,近十年来勤于散文创作,有几十篇散文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表。2010年元旦前夕,他作为“祖国颂”征文大奖赛散文二等奖获得者之一,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大会,并有幸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合影。他的散文《晒月亮》作为民族文学的代表,选入了由中国作协编辑出版的《建国六十周年少数民族作品选·散文卷》,鉴于他在散文创作方面有显著的成果,广西作协已吸收他为会员。
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的散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散文佳作在报刊上表,先后有多部散文集出版。但是,散文精品还是凤毛麟角,能在很有名气的报刊登载的散文不多。目前,毛南族还没有出现在广西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散文作家,振兴毛南族的散文写作尚任重道远。
二、诗歌创作
毛南族诗歌现存的最早作品即毛南族文学始祖谭德成撰写的《哭兄诗》与《哭弟诗》。这两诗可以说是毛南族诗歌的开山作,谭德成既是毛南族文学的始祖,也是毛南族诗歌创作的始祖。其长子谭妙机撰写的《哭妻诗》刻于谭妙机夫人黄氏的墓碑上。这诗写得感真挚,被毛南族后人广为传诵。
毛南族古代创作近体诗数量最多、成果最大的,诗作被世人广为传诵的,当属方宪修。《思恩县志》《宜北县志》存录的方宪修的七律诗就有50多。《步和扬广文穗田题拄笏山庄原韵》是至今现的毛南族第一回文诗,方宪修可以说是毛南族回文诗的始祖。他撰写的《蛮歌翻译》(又叫《壮歌汉译》),全诗共600多字,是现存的毛南族最长的叙事抒诗。诗中在写作手法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娴熟地运用诗经中赋、比、兴的传统表现手法,渲染了诗中的感**彩。“赋”是铺陈事物,即现在通常说的对事物进行直接地陈述和描写,诗中用得很自然、贴切。如“少时不相避,嬉戏日经过,长大知欢爱,其如离别何”叙述了年轻女子与郎君两小无猜,成年互相爱慕的经历;“出门采念子,念子盈袖衣”这两句写年轻女子采念子的活动,为下文的“六月念子苦,八月念子甘,寄将念子盒,滋味叫郎尝”做铺垫,写出了女主人公爱慕眷恋郎君的真实感受。“比”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打比方,文中也用得贴切、生动、形象。“仪容如春花”这一比喻,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思君如河水”突出了思君心绪的千头万绪与缠绵不绝。“兴”是先写他物再写到所咏之物,这一手法在诗中也用得很娴熟。“斑马鸣啾啾,思郎不可留”先写斑马的鸣叫声,为下文写与郎君离别的难舍难分的景渲染悲凉孤凄的气氛;“缺月须臾收,团月终夜留”先写天上月常圆,再写自己与夫君长期天各一方,对比鲜明,突出诗歌的主题。《蛮歌翻译》是方宪修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为历代毛南人传诵。
谭云锦,一生以行医为职业,对医治疑难杂症有不少偏方、妙方,为人豪爽,乐施好舍,终生吃素,人们美称他为“仙翁”。他中年信佛,爱好诗词、对联创作,有不少作品传世,其中《回环诗》是他的代表作。
回环诗
高峰远照月光寒,
照月明心道甚闲。
消虑俗无我累,
益神精气炼丹还。
滔滔每叹长流水,
淡淡遥看远景山。
涛碧渡难愁艇小,
迢迢路隔阻关山。
此诗倒吟为:“山关阻隔路迢迢,小艇愁难渡碧涛。山景远看遥淡淡,水流长叹每滔滔。还丹炼气精神益,累我无俗虑消。闲甚道心明月照,寒光月照远峰高。”
谭云锦出生于清咸丰年间,青壮年时目睹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几个皇帝的腐朽统治,晚年又生活在军阀混战的煎熬岁月。外族入侵,天灾**接连不断,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他看淡红尘,觉得社会黑暗,大小官员不谋正事,社会、人生风浪险恶,前程渺茫,他的诗的主题可以说是一个读书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由衷哀鸣。诗中虽然流露了消沉出世的心理,面对波诡云谲的当时社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乡野人士,既忧国忧民,又无力回天,只能以信教念经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诗之所以在三南乃至县内外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诗歌的艺术价值较高。在景物描写中,给读者以广阔、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给人以幽深、漫远的思考,这是本诗最大的写作特色。诗歌既有借景抒,又有直抒胸臆,顺读倒诵,均对仗工整,符合平仄和诗韵格律,诗的意境又大致相同。此诗曾引起不少毛南族文学爱好者的共鸣与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