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8)
谭云锦的对联以诙谐、讽喻见长,这样的对联很多。其中,民国年间(1912~1949年)为本屯一位道德败坏、长期与邻家寡妇鬼混的青年题写的春联:“莫虚度青年夜半闻鸡犹舞剑;梁上成旧垒春深待燕不垂帘。”语意双关,概括了该青年的劣迹,貌是春联,实是讽联、骂联,此联堪称毛南族对联的上乘之作。
毛南族现代对联写得最佳的是谭秉钧,他为毛南族文人谭云锦写的挽联:“处世鹤凌空,尘不我污,唯有燕山堪结契;去时龙破壁,云惊月落,最难风雨话推敲。”成为毛南族挽联的绝唱,代代诵传至今。现存他的对联以喜联、挽联、墓联居多,写法以写实见长,真正体现以实感人,以动人的撰联意旨。民国元年(1912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谭秉钧被选为思恩县参议会议员,他目睹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民不聊生,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到故土继续当私塾老师。一年春节,他百感交集,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故侣未全疏,每逢过访柴门,煨芋对谈忘宰相;
埔田难处理,最好深耕反挂,扶筇归世过居生。
联中表明了作者崇尚、向往躬耕田垄与故侣过着煨芋对谈的乡居生活,厌烦、鄙视官场的相互捧褒或倾轧,用语直白,通俗易懂,又蕴涵风趣。此联在毛南民间传诵甚广。
毛南族现代知名文人谭中立也是楹联高手,他的对联的最大特色是结合各户各人的特点,以恰当的比喻或叙事说理,或借景抒,形象贴切,风趣生动。下南某村谭某,妻妾有三,彼此不和经常吵闹。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年春节,谭中立代其原配写大门春联:
杨柳共争春,究让腊梅先得暖;
李桃竞放蕊,还推晚菊早闻香。
联中将谭某妻妾争吵不休的现象借喻为“杨柳共争春”与“李桃竞放蕊”,既形象、贴切,又蕴涵文学韵味,明褒实贬,有劝诫之意,寓意深刻。将善于忍耐与世无争的智者终将益于心身,并得到世人褒扬,借喻为“腊梅先得暖”与“晚菊早闻香”,也是绝佳的比喻,使读者品联获益,给人为人处世方面的反思和启迪。
环江县川山乡社村有谭中立的一位好友,其儿媳好吃懒做,品行不端,屡教不改,其儿不得不与她离婚。后来其子重续,谭中立得知,欣作贺联赴宴:
凤室配寒鸦,必先锄去高梧,好引彩鸾来对伴;
琴不弹旧调,须另安排妙曲,定知新韵和佳音。
全联贴切地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将好友之子的离弃与重续分别借喻为“必先锄去高梧”“琴不弹旧调”与“须另安排妙曲”,形象生动,脍炙人口。
谭魁不仅是近体诗写得极好的毛南族资深文人,也是楹联写作的大师级学者,是毛南族现代对联创作的领军人物。“八年逐浪奔波,足迹遍江南,最难忘,香岛烟云洞庭秋月;三载同仇敌忾,车尘归岭右,犹喜得,重联旧雨共赏新春。”1945年春节,谭魁为自家撰拟的这幅春联,时隔六十余载,仍然使人们赞叹。《七十抒怀——七十初度自拟二百零二百字长联》是谭魁晚年对联创作的代表作:
七十年,物换星移,白云苍狗。八桂结庐,岭南乔寓,建业萍踪,香园育李,五湖四海,披荆斩棘,劳碌毕生,饱经人间凄楚,劫后余生,堪悲是,韶光虚度,马齿徒增;且欣乾坤运转,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淡蔗益甘。从此乌瘴悉消,自须赤胆忠心,为国尽瘁,重创立千秋伟业。
数万里,花明柳暗,鸿爪雪泥。鄱阳暮色,巴蜀风烟,楚荆浓雾,北野寒冰,**八荒,饮露餐风,飘零半世,几曾宦海升沉,躬临险夷,只赢得,鬓霜斑,龙钟老态;何幸耳顺归来,前瞻后顾,今是昨非,往事如梦。际兹雄心未艾,尤应粉身碎骨,晚节留芳,莫辜负七尺长躯。
这副长联,作者既概述了自己披荆斩棘,飘零半世,历经抗战销烟、宦海沉浮、劫后余生的坎坷人生,又抒了粉碎“四人帮”后重获新生,决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晚节留芳的雄心壮志。联中对仗颇为工整,多用成语、典故,写得慷慨激昂,感充沛,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全联既有周瑜早年“雄姿英”的气概,又有黄忠“宝刀不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