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四节文化创新(1)
毛南族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外界接轨较晚,但毛南族却是一个有强烈开放意识的民族。***他们很早就在自己的文化里注入了创新的开放意识。毛南族的“肥套”仪式、山歌、民间故事、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丧葬文化以及凤腾山古墓文化等,从这些具有毛南族特点的文化里边都可以找到壮、汉、瑶等民族文化的元素,甚至他族的神仙也纳入毛南族人的崇拜行列,体现了毛南族在思想上的开放精神和在文化上的创新意识。
毛南族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兼收并蓄;二是与时俱进。
一、兼收并蓄
毛南族的先民们知道,要想让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就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就必须有敢于否定自己、吸纳外来先进文明的勇气。所以,他们在创立自己的民族宗教时,毫不犹豫地引进了来自汉族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把两教与南方楚地的巫神文化结合起来,再融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点,终于形成了具有毛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来看看毛南族最著名的文化现象“肥套”。“肥套”里的傩戏,就是来源于汉族地区的傩文化,而里边的经文,大多也是用客家话来念。但由于毛南族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特点,将之改装成符合于本地宗教意识的“肥套”,使这个古老的仪式,在毛南族地区流行起来,信者益众,长盛不衰,最终成为毛南族最隆重的人生仪式之一。再来看看凤腾山古墓群。凤腾山古墓群上的石雕艺术,倾倒了无数拜谒者。然而,大家一细看,整个墓体从形状到内容,都是汉族文化在毛南族地区的体现。这充分反映了毛南族有着强烈的与外界先进文明接轨的思想意识。至于山歌和民间故事,也都把周边兄弟民族的形式和内容引进来加以创新,最后为己所用。如山歌中的“罗嗨”等腔调,就是从壮族地区“拿来”的。毛南族引进来最坚决的文化当属汉族的语文字。根据传说,毛南族前辈文化人中,曾有人主张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最后都坚定地否决了这个主张,而全面引入汉字,让子子孙孙都攻读汉文典籍。这使得毛南族彻底丢弃了少数民族的自卑心态,形成一种自信的文化心态,对民族的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毛南族能展到今天,能成为全国人口中大中专以上学历比例最高的民族之一,这个心态功不可没。
二、与时俱进
文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死的文化,一个在僵死的文化里生活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愚昧的民族。毛南族人对这个道理的认识很深刻。他们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
(一)居住文化的创新。毛南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对于毛南族地区来说,是很适合的。一可以避免潮湿,二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毛南族通过学习观察,意识到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落后。先,干栏房要用大量的木材,这对自然的破坏将是巨大的;其次,干栏房由于以木材为主,需要不断地维修,而且容易引起火灾,也不卫生。于是,他们引进了现代建筑模式,做成砖混建筑物,但很多人还是保留了干栏样式,即一层住家畜,二层以上住人。由于地板是钢筋混凝土的,因此隔离得很好,达到了既节约土地又卫生舒适的目的。
(二)吉祥文化的创新。这方面主要包括对纳庭、福禄寿米、放鸟飞等的创新。纳庭本来是在“肥套”时,家主为了让来客也能共同纳福而分给大家的一条红带子,该红带既可系于腰间,也可像戴哈达一样披着。经过毛南族文化人士的创新,现在纳庭已经成为自治县政府迎接贵宾时的一种接待礼仪。
福禄寿米原来是毛南族人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后,向围观的群众撒米粒。这些米粒都经过师公的开光,已经赋予某种神秘的意义,谁接到这些米粒当场或回家吃下去后,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现在毛南族已把这个项目推广在分龙节上应用,成为群众直接参与狂欢的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