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从多神信仰到东正教(2)

2.第一节从多神信仰到东正教(2)

东正教徒一生奉行的圣事有七项:(一)洗礼,是入教仪式,是最庄重的圣事。***(二)坚信礼,由司祭将橄榄油擦在受礼者的五官、胸部和手足等处,举行这个仪式是表示圣灵降于受礼者,取坚定信念、振奋心灵之意,故名坚信礼。(三)告解,教徒举行忏悔的仪式,教徒向神甫倾诉自己对上帝所犯的罪过,表示忏悔,神甫向教徒指示该如何赎罪,并永远为忏悔者保密。(四)按手礼又称神品礼,主教为教徒举行坚信礼或授予神职之称时,把手按于领受者头上,念诵规定的经文。(五)婚配,按教规,东正教徒的结婚仪式必须在教堂中举行,由神甫主持。(六)终敷礼,是教徒临终前做祈祷、敷擦圣油的仪式,东正教认为终敷礼能为病人带来上帝的赐福,减轻痛苦,赦免生前的罪过。(七)圣体血,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得知被犹大出卖后,与门徒进行最后的晚餐,拿起面饼和葡萄酒祝祷后分给大家,郑重地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指示门徒要经常这样做,以示纪念。东正教举行圣体血仪式时,由神甫对面饼和葡萄酒做祈祷,然后分给教徒食用。1

三、东正教传入史

东正教是伴随着俄罗斯人的迁入而传入中国的。

东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元代。元朝时,有一定数量的俄罗斯人在中国生活。那时的俄罗斯人已皈依了东正教,俄罗斯人进入中国,自然就把东正教带入了中国。后来,这些俄罗斯人融入到了蒙古族或汉族中,东正教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东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在中俄雅克萨战役中,中**队共俘虏了3批俄罗斯士兵,他们当中有59人被送往北京,编入八旗兵的镶黄旗,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内的胡家园胡同。在这59名俘虏中,有一名东正教司祭,名叫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由于这些俄罗斯俘虏都是东正教教徒,康熙皇帝于是将胡家园胡同内的一座关帝庙授予他们,作为临时的祈祷所。于是这些俄罗斯俘虏便在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的主持下在北京过上了正常的东正教教徒生活。他们称这座关帝庙为圣索菲亚教堂。又由于其内有一幅显圣者尼古拉的圣像,系他们从雅克萨(阿尔巴津)城带来,所以又称圣尼古拉教堂。

清后期,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俄罗斯东正教也借机加紧在中国传教。驻北京传教士团主持英诺肯提乙主教派修士司祭尼古拉前往新疆乌鲁木齐传教,并于1906年在当地建成一座东正教堂。

1915年,在沙俄驻伊宁领事馆内设立了东正教堂,司祭是谢拉菲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大批白俄军逃亡中国,而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即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有许多法令包含有针对东正教会的内容。这些法令触及了东正教教会及其所属神职人员在帝俄时代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于是十月革命后,东正教会神职人员也纷纷迁居国外,其中包括中国新疆、内蒙古和东北的一些地区。这些俄罗斯东正教神职人员和东正教教徒在这些地区纷纷建立东正教堂,传经布道。

1922年,驻北京传教士团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并断绝同苏俄控制下的莫斯科正教会的关系,归属流亡在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的俄罗斯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会管辖(此会曾派两届传教士团来华),并相继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设立4个主教区。

1923年,东北各地有东正教教堂38座,仅哈尔滨主教区就有信徒约30万人,几乎都是白俄流亡者。抗战爆后的1938年在东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共67座,信徒急剧下降至2。5万人(其中哈尔滨市有1万人),神职人员为155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和哈尔滨主教区、新疆教区同设立在慕尼黑的俄罗斯正教临时主教公会断绝关系,归属莫斯科牧区,但这遭到上海教区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区奥西波夫的反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节从多神信仰到东正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