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六节取名习俗(1)

10.第六节取名习俗(1)

历史上,白族姓名制度的一个重要展是借用汉姓,这是白族命名制度与云南其他各民族最大的区别。白族先民本无姓氏,白族支系勒墨人至今仍然有名无姓。现代白族普遍采用汉姓,是白族长期吸收汉文化和历史上大量汉族融入白族的结果。相传白族先民最早使用汉姓的是汉代的白子国王张仁果。而根据历史记载,汉代以来,内地的汉族人口就开始迁入云南地区,到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南中大姓。这些南中大姓与后来的白族有渊源关系,因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汉姓已被白族先民所使用。隋唐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已经普遍采用汉姓。

一、南诏大理国以来的古代取名习俗

到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人名大量见于史载,其命名制度很有特色,主要有冠姓父子连名制和冠姓三字名两种。这两种命名方法是汉族命名制度与白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1。冠姓父子连名制

这种取名方式就是父子连名,前面再冠以祖姓。顺序为:祖姓+父名+本人名。从大量的史籍、碑刻、族谱等资料记载来看,南诏国王、大理国王和白族大姓杨、赵、董、高、张、尹、杜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命名方式。例如,南诏王室的蒙罗盛、蒙盛炎,蒙异牟寻、蒙寻阁劝;大理王室的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冠姓连名代数最长的是大理国宰相高氏,据其后代所藏《鹤庆高氏族谱》记载62代中,连名达30代。连名的几代是:(高)望奏-奏晟—晟君—君补—补余—余武—武邱—邱善—善诺—诺义—义和—和亮—亮从—从君—君辅—辅仁—仁温—温—智—智升—升泰—泰惠—惠珠—珠寿—寿长—长明—明惠—惠直—直信—信益。

南诏大将军赵铎梦父子连名共11代。大理市凤仪北荡天村董氏宗祠碑文载大理国开国国师董伽罗尤,从其子董三廓开始至董明寿,共连名17代。

这种冠姓连名制产生于何时难以确考。废止时期大约在明初。从现在已融入怒族的白族支系属虎家的达霍一支老人曾阿多背诵的无姓连名谱系来看,白族在采用汉姓之前可能有一部分人采用的就是无姓父子连名制。如:啊奎奎—奎啊劣—劣柯寿—柯寿达—达寿漏—寿漏谷—谷喜有—喜有宾—宾好给—好给抽—抽那耀—那耀劝—劝下尤—下尤宝—宝苗局—苗局谷—谷娟血—娟血独—独老底—底拉局—局拉牛—牛拉。

这种无姓的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民族古老的命名制度,至今仍保存在四川凉山等地的彝族地区。古代白族也有可能和彝族一样,采用的是类似怒江达霍支的无姓连名制。

2。冠姓三字名

这种名字由三个音节构成,前面再加汉姓,因而也称四字名,俗称“土名冠汉姓”。《南诏德化碑》碑阴和樊绰《蛮书》上就有冠姓三字名者10多人,如杨瑳白奇、王琮罗释、杨邓四罗、张乐进求、李外成苴等。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大理国到广西邕州横山卖马者有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36人全都为三字名。南诏后期、大理国和元代,大理白族地区佛教盛行,在姓和名中间加进佛号的命名方式在史书、碑刻、家谱中随处可见,如赵观音锦、李药师祥、董金刚田、高蝓成光、杨大日贤等,其中观音、药师、金刚、蝓成、大日都是姓与名中的佛号。元代大理总管段氏还将“信苴”(白语“王子”之意)加进名字中,如第一代总管段实,称段信苴实,或称段信苴日;第二代总管叫段信苴忠等。这种冠姓三字名主要盛行于唐、宋、元三代,明初后佛教式微,三字名也逐渐消失。据报道,现在剑川、洱海东岸的挖色等地还有极个别的冠姓三字名。

二、当代取名风俗

白族男子一般要取两个名字:一个乳名,一个学名。乳名多用白语,学名则用汉语。过去一些读书人往往也学汉族知识分子取字或号。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很少上学,因此一般只有一个乳名。城镇一带的白族,现在一般就取一个名字,已无乳名学名之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六节取名习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