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九节节庆习俗(3)

19.第九节节庆习俗(3)

四、综合性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彝、纳西、基诺、拉祜等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也有在农历二十五日的,有的民族或地方要连过三天。

白族火把节是白族最为重要的全民性传统节日,在隆重程度上仅次于春节。白族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个别地方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为家中的孩子们准备小火把,把松枝破成粗一两厘米的枝条,中间用小木块撑开,就做成了一个精巧易燃的小火把,再在顶端插上一个五彩斑斓的纸质升斗,显得喜气洋洋,充满节庆气氛。全村人则在村中广场上竖起一根高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上一面彩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五彩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馒头、包子等等。高耸的大火把,是白族火把节的重要标志。

节日当天,姑娘们早上起来就忙着把山上挖来的金凤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把指甲染红。午饭白族人家家要吃“生皮”,这是白族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是把火烧猪的生肉切成碎末或薄片,用蘸汁蘸着吃。

中午,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出嫁的白族妇女要带上姑爷回娘家参加祭祖。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若墓地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吃完午饭,洱海东岸的一些白族村寨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白族民间把龙舟称为花船,在船舷上画有黄龙、青龙或黑龙图案,船、船尾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种彩旗。每条船有十对桨,每对桨由一对青年男女操纵。船头站一名吹唢呐的乐手,船尾站一名敲锣乐手,中间一人为指挥,随着一声令下,顿时鼓乐齐鸣,百舸竞,在秀丽壮观的苍山洱海的映衬下,场面十分壮观。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赛马。赛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的老人率领众人,向大火把叩头,贡献祭品。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随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霎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彻云霄,场面极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竿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他被大家簇拥着回家,并用烟、酒、茶款待众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出耀眼的火光,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气,因此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把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得高、跳得远,直到尽兴为止。

火把节的形成和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最初的源头,无疑与白族先民的原始火崇拜有关。此外,白族的火把节,可能也有岁时节令的意义,据历史记载,南诏时期白族有“星回节”,星回节可能与火把节有某种联系。在后来的流传中,白族人民又赋予火把节以新的意义。关于火把节主要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讲汉代洱海地区的一个部落领为汉将所杀,汉将还想娶酋长的妻子阿南。阿南说答应她的三件事后才肯嫁,其中两条即是建墓祭夫和焚故夫衣,当汉将满足了她的条件时,她却趁人不备跳进火中自杀了。白族人民为哀悼她,每年在她自杀这天举行火把节。另一种说法,讲火把节是为了纪念南诏时期聪明美丽、不畏强暴的柏洁夫人。南诏王用武力和阴谋杀害了邓赕诏主,并欲强娶其妻柏洁夫人。柏洁夫人假装同意,她先认回了自己丈夫的尸,后跳洱海自尽。传说在她死后,白族人民连夜打着火把、划着船去寻找她的遗体。后来每年到了这一天,白族人都要点起火把、赛龙舟,以纪念柏洁夫人。据说,白族姑娘在火把节这天染红指甲,就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用手在灰烬中翻找丈夫的遗体,手指出血,染红了指甲的动人事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九节节庆习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