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节宗教信仰(5)

5.第一节宗教信仰(5)

4。***本主信仰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

本主崇拜很明显地反映出白族与汉、彝等兄弟民族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此外,本主崇拜是多种宗教融合的产物。南诏初期,道、佛两教相继传入洱海区域,儒家思想亦不断输入。本主信仰的思想、神系、祭祀仪式等,都受到佛、道、儒的深刻影响。如大黑天神原为佛教之护法神,后来演变为本主,白族地区素有“在天为天神,在寺为伽蓝,在庙为本主”之说。这是本主崇拜能够吸收、包容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不断展的基础。

本主崇拜作为一种积极的宗教信仰,反映了白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勇于同自然和社会丑恶现象斗争的精神。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本主崇拜在千百年的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本主崇拜及其节日活动是白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是当代白族的重要民俗事象。而它所体现的宗教和谐、人神和谐在当今世界尤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道教信仰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从相关的文献分析,道教应该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零散地传入白族地区。到了唐代,李氏皇室自称为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将道教列为三教之,道教进入兴盛时期。通过南诏与唐王朝的交往,道教在洱海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立于南诏初年的《南诏德化碑》,碑文明确提到“阐三教,宾四门”,并借用道教的哲学思想,阐述了南诏立国“上应天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运阴阳而生万物”“道治则中外宁”“我赞普钟南国大诏,性业合道”等提法。这充分说明,道教在南诏前期流传与影响已相当深远。樊绰《蛮书》记载,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西川节度判官崔佐时在大理苍山神祠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苍山会盟”。誓文说:“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从中可知会盟采用的是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方式。五斗米道是道教的早期教派,后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流行甚广。从以上记载可知,南诏初期,道教是洱海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

南诏后期,佛教兴起,道教受到排挤,但因有深厚群众基础,在民间仍广泛流传。元明以后,道教又盛行起来。元代以来,全真教势力大盛,大批全真道士来到巍宝山,传播全真教。据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记载,大理府当时设有“道纪司”负责管理道教事务。清代后期,道教正一道又有流行。正一道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当时的道士多行呼风唤雨、役鬼降神之事。可见,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道教文化在白族地区从未间断,道教的重要流派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深刻印记。到了近代,境内道教有清虚、火居两种,清虚道出家,火居道从俗,平时与常人无异,只是有人请时持法器诵经,为人忏悔禳祷。

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农村到处都建有文昌宫或玉皇阁,每逢文昌帝君和玉皇大帝诞辰日,都要举行祭祀。大理一带做道场也很常见,正月十六日“送龙船”是最隆重的道教“打清醮”活动,要做道场三天。从民间信仰看,许多白族人家中或供奉太上老君像,或贴挂“天地君亲师位”。农历大年初一,头一件事就是“请天地”,到龙潭水井处“请水”。农历六月朔日至六日礼南斗,农历九月朔日至十九日朝北斗。人死或建房多请火居道士做斋诵经。在城镇和很多村子中还有洞经会组织,以讲传洞经为名传播道教,洞经会、拜佛会(又名莲池会)多在玉皇、老君、文昌、关圣等道教神祇诞辰做会庆祝。但在白族群众中,基本上没有专一的道教徒。

现在白族地区只保留有过去遗留下来的少量道观,清虚派道士基本消失,火居道士人数也很少。道教信仰除在洞经会、拜佛会的活动中有一定保留外,已经逐步融合到本主崇拜等宗教活动及其他一些民俗之中。

道教在白族地区的长期流传影响深远。特别是在白族本民族传统宗教——本主崇拜的形成和展过程中,道教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主的系统、称号、塑像、祭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浓厚的道教色彩。白族民间最重要的男性宗教组织洞经会或圣谕■,都是以道教文化为基础。因此,白族民间虽然已无系统的道教信仰,但道教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一节宗教信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