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三节哲学思想(2)

12.第三节哲学思想(2)

南诏时期,道教、佛教先后在洱海地区传播。***南诏早期的文献,表明洱海地区道教影响较广,之后佛教影响日盛。道教哲学和佛教哲学对于南诏大理国哲学思想的展有深远的影响。

明代,白族地区出现了“理学名儒,项背相望”的局面,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杨黼、李元阳、杨士云、杨南金、艾自新、艾自修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和美学思想。他们的思想不仅深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影响,还包含有丰富的佛教、道教思想要素,表现了白族勇于开放、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思想特征。其中的代表人物为李元阳。

李元阳是明代白族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儒家的“中”作为世界的本源,说:“中率无喜无怒,故为天地万物之大本。”在认识论上,李元阳遵循从主观到主观的路线,他认为“复性即是致知,性复即是知至”。由于他说的“性”就是“天命”“良知”“灵知”,所以他所谓“复性”,就是把自己先天就具有的“天命”“良知”“灵知”恢复起来,恢复起来了就是获得“真我”,获得“知”。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他在政治上主张要以“爱民为主”,治理百姓要“节用爱人,己任其劳,处民以佚”;要“以治家之心治其国,以爱身之道爱其民”,如此天下就“无难处之事,亦无难化之人”。

清代白族的哲学思想有重要的展。高奣映被认为是可以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并列的人物。他的哲学著作甚丰,哲学思想颇具特色,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堪称清初云南哲学界的一面旗帜。高奣映继承了自汉代以来朴素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的传统,把天地的本源归为物质性的“气”。在高奣映的唯物主义体系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地阴阳之气,就像一年四季的变化,不是断绝了又生起来,而是寒来暑往,寒冷中孕育着温热,温热中潜伏着寒冷,无始无终,永不断绝。他把事物的形成放在阴阳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加以考察,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继承。

王崧也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所著《说纬》中的四篇被选为清代乾嘉经学名著而编入《皇清经解》。此外,清代白族民间还出现了一些不知名的思想家,他们制作了大量的乡规民约,反映了这一时期白族伦理思想的新展。

3。近现代白族哲学思想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白族先进知识分子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寻找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最初他们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论为思想武器,鼓励人们改革现状,变法图新。后来,他们又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影响,主张推翻**的清政府,反抗外国侵略。代表人物如赵式铭、王毓嵩、张耀曾等,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当进步的。另外,赵藩、杨杰的辩证思想十分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赵式铭认为“自古无一定不易之法,世界有推陈出新之机。”他的变法图新的指导思想是:既不“立异以自矜”,也不“苟同以循俗”;“既无敢固执偏见,以推倒前贤,亦未敢囿于陈迹,以自封固步。就其窳者而改之,择其害者而去之。”既学习前人,又不拘泥于前人,这是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创见。他还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贫弱局面,非靠人民大众不可,他说:“非合无数量人之脑力腕力不足以救国,非合无数量人之公利公益不足以图存。”这种历史观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王毓嵩认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动物界的进化规律,人类则应以“相资”“相提挈”为原则。“相资”就是“资人”与“资于人”,每个人既是供者又是求者。这种关系应推广到国与国之间,叫“万国相资”。这就在理论上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批判。王毓嵩认为治天下安危治乱者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他说:“胜负之数以人数之多寡定之而已,多数常胜,少数常败,一定之势也。”英雄和伟人都须依靠多数人的力量,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或实现自己的抱负,否则都将一事无成。这对于一个尚未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三节哲学思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