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节哲学思想(5)

15.第三节哲学思想(5)

8。勤苦俭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祖逖闻鸡起舞,越王卧薪尝胆。岳母背刺精忠,欧母画荻学书。孟母断机教子,郑母纺绩传家。诸葛一生唯谨慎,子贡货殖以兴家。陶朱致富,端木遗风。涵养怒中气,谨防顺口。斟酌忙中错,爱惜有时钱。

练习生必勤俭,衣服自洗,我敬衣服新,衣服敬我身。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使人望而畏之。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9。练习生火做饭

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惜物惜福,淡泊明志,众口难调,做时必问盐为味,调和百珍,酸、甜、苦、辣必须均。蔬素可口,肉食致病,薪炭必熄。浊水洗秽,清泉烹茶。火烛火星,必须留心。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清洁卫生,随时经心。

10。授训圆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逆耳利于行。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尽甘来。世事顺境少而逆境多,乐极生悲。昔日学徒布衣布鞋,俭约为本。蒙东信用,三年学满,酬劳奖金。交则执事先生,可服毛呢矣。昔日正直无私,囊无半文,今则东家分给鸿彩,堆金积玉矣。昔日无商业常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立志专心,授训圆满,今则有眼光、有把握战胜商场矣。昔日贫穷,今则买田置地,起盖新屋,光宗耀祖。孝敬双亲,和乡里,顾朋友,疏财仗义,修桥补路,乐善好施。助公益,助国家,国史流芳。

同人勉之。

上述的道德观念,不论是原始社会形态的朴素伦理观念,或是封建地主经济形态中的宗法伦理,抑或是资本主义商业经济中的商业伦理,都是白族在不同社会展阶段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是白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同程度地保留在当代白族的道德观念中。需要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才能更好地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展。

三、生命观

白族人对生命的态度,就是重视生命,重视今生。这一点,先体现在白族的传统宗教本主崇拜中。本主崇拜就在于白族本主崇拜浓郁的人间性。本主崇拜的目的是“寿连绵、世清闲、兴文教、保丰收、本乐业、身安然、龄增寿、泽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吉、户安康”等现世的幸福,而非虚幻的来生、天国、彼岸或西方极乐世界。将关注的目标集中在现实世界,对现世幸福的宗教追求,体现了白族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在白族的丧葬仪式中,也集中体现了白族人同样的生命观念。正如孔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逝者的追思,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也是对后来者进行人生教育的重要手段。白族人重视“死”,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生”的意义。

白族先民认为人具有**和灵魂两部分,人死亡,是灵魂离开**,人死后灵魂继续存在,并且亡魂能造福降灾于生者。基于此,白族的丧葬仪式本质上是为不死的灵魂作安排。诸如丧葬仪式中的装殓吊唁、停灵祭奠、出殡埋葬及超度亡灵等,表面是以死者身体为对象,实际是以死者灵魂为对象,而所有活动都要服从于为生者造福之功利目的。尸体处理过程中的洗身、穿新衣、喂衔口钱、放随葬品等,是为死者亡魂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作好安排,表现了对死者灵魂的关心,目的是安魂。死者魂安,生者心安,生者之福即在魂安心安之中。整个丧葬仪式中体现了既为死者灵魂考虑,又为生者造福着想的两重性,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具体表现。慰藉死者之根本目的在于生者之福祉。因此,一切为了生者乃丧葬活动之根本目的。

白族人对于祖先的崇拜,也反映了这一点。对于白族人来说,去世的祖先并非生活在一个隔绝的世界,祖先与生者之间实际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怒江勒墨人的火塘上,大理白族堂屋的祖先牌位上,都是祖先灵魂附着的地方。祖先并没有离生者远去,而是和生者仍然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同时,祖先仍然密切关注着生者的生活,如果家中出现不吉利的事,很多白族人往往会通过“问祖先魂”“看香火”等形式,向祖先的灵魂请教。而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接所有祖先灵魂回家,七月十四给祖先烧包送钱等仪式,更是充满人味,就像接送离家出远门的家人。许烺光的《祖荫下》就敏锐地现,白族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祖先的庇护中。而这一切,都基于白族人积极的生命观念:以现实生命、现实生活为中心,尽管祖先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灵魂并未远离,仍在为活着的子孙服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三节哲学思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