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三节哲学思想(6)

16.第三节哲学思想(6)

生与死,生命的诞生与躯体的消亡,永存的渴望与死后的归宿,生者与死者间的精神连接,是一个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过程中永恒的精神追索。白族重视生命、重视今生的生命观,其价值取向与汉族重视现世的人文精神比较一致,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精神文化传统。

四、生态观

生活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人民,深地爱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他们为高耸如屏的苍山、碧波万顷的洱海骄傲,对这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充满感激。他们创作了令人惊叹的故事和传说,来讲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苍山洱海之间成为神话传说的世界。他们把洱海视为“母亲湖”,无微不至地加以保护,使之成为当代中国保护况最好的内陆水湖泊之一。他们细心地呵护栖居之地,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一栋栋以苍山洱海为依托的白族民居,青瓦灰墙,使苍洱之间成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淡墨山水画。他们敬畏自然、感谢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得以在苍洱之间充满诗意地栖居。

白族人先热爱土地,敬畏土地,赞美土地。除了村村寨寨的本主信仰,鹤庆白族还要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地母节。传说混沌初分之时,世上没有人类和万物,只有太阳和月亮男女二神。为了创造人类和万物,太阳和月亮结为夫妻,生育了很多儿女,星星则作为助手,创造世界。后来天空住不下日月星辰这个大家族了,太阳阿爹和月亮阿妈,便叫大女儿吾庚带一部分弟妹,到下界另辟家园。那时,下界是一片汪洋。为了让弟妹们有立足之地,吾庚用自己的身体覆盖在大海上,变成了陆地。从此,星星家族便在大地定居。他们播种五谷、栽花种果、繁衍后代,成了人类的始祖。后世为了永记吾庚的功绩,便尊她为“地母”。这是白族先民自然崇拜——崇拜土地神的遗风。在白语中,“母”同时又有“大”的意思,因此,“地母”一方面表示白族人将大地视为母亲,同时又表示在白族人的观念中,大地的地位十分尊崇。这与内地的土地神在神祇系统中地位最为卑下有根本的不同。

白族人对动植物充满感。凡是白族村寨,村头或村中显要处都会栽一棵大青树,树高十几丈,树冠巨大无比,显得神圣、庄严。树下的广场,是村中最为热闹之处,村中的集体活动、文艺表演多在这里举行,同时也是白族人经常前来祭祀的地方。这些树被视为“风水树”或“神树”,村里的居民常去烧香祭祀,以图消灾祛病,全家平安,这是白族原始宗教“树崇拜”的一种遗留。被视为神树的大树,除了受人们祭拜之外,还受到白族群众的保护。这种对自然物的崇拜实际上也是对自然的尊重,是值得继承的可贵的生态保护意识。

很多动物也受到白族人的喜爱和崇敬。在白族神话传说《鸟吊山》中,凤凰被塑造成为灵禽,它为了救百鸟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此后每年百鸟都来吊祭凤凰,才形成了洱源凤羽鸟吊山的奇观。白族人对白鹇鸟也有深厚感,在白族民间传说中,白鹇鸟曾为始祖迁徙开疆指引道路。鹤庆西山的白族还有祭鸟节,民间传说西山人原来不会种庄稼,后来山神的24个儿子,变成了24只候鸟,呼唤人们按时耕作、播种,使西山人年年获得丰收,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冬至节这天,人们便拿出鸟雀喜欢吃的食物,犒赏迁徙的百鸟。这一活动被称为“送鸟”,并与清明迎鸟统称为祭鸟节。建盖新房时,都要在堂屋门前的横梁上,钉上一个笊篱,方便燕子来做窝。白族人认为,燕子来做窝的人家,才会家业兴旺。犬也被白族人所崇敬,鹤庆西山有神狗石,被这一带的猎人视为保护神。白族认为狗王能驱魔逐邪,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定期举行狗王祭,会期要跳面具舞娱神。

而在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实践中,白族先民利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植物、动物、天象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把自然万物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而自然地结合起来,山林中的植物花草,有的可成美食、有的可以清音、有的可作染料……人们绝不暴殄天物,但也不会肆意攫取。虽然人类不满足于客观现实,想要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生活,但这种创造是有感的,是要使万物与人亲善,其深层的意识是追求天地万物的生命繁荣。白族先民早已认识到自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在万物有灵的世界中,人和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白族及其他民族古老的传说和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中,集中体现了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态观,即万物与人共存,人和万物相亲,人类天地万物处于天然的和谐之中。这种生态观,造就了白族人民朴素、善良、友好与接纳的品德,也是白族文化永葆青春和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6.第三节哲学思想(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