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节文化互动(2)

6.第三节文化互动(2)

庄蹻王滇的记载,符合民族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虽然庄蹻所率部众人数比土著僰人少,但由于他们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代表了优势文化,因此,尽管他们后来融合于土著民族中,但他们的文化给土著白族先民的文化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4。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

白族文化吸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时间很早。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开西南夷地区,司马相如、司马迁等人多次随军招抚。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征服滇国,之后在云南设置郡县,开筑道路,移民屯垦,开办学校,传播汉文化,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史籍中说西爨白蛮和洱海周围的河蛮,“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就是因为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为密切。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文化已高度繁荣,而南诏则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对唐王朝的先进文化十分仰慕,主管南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白蛮以开明包容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仿唐学汉,丰富和展了南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一直延续到了大理国时期。

南诏期间,积极推行汉语文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南诏国开国之主细奴逻,就“劝民间读儒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第四代国主盛罗皮“开元十四年(726年)建孔子庙”于国中。南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措施推动汉文化的传播,如分批派出南诏子弟到成都学习,同时,延请郑回等精通汉文化的文人学士到南诏教授汉文化,为南诏王室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汉文化在白族地区的传播。南诏还积极学习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主要的措施是把战争中俘虏的工匠艺人引入南诏,使南诏的生产技术快速展,不久即可与蜀国相提并论。

大理国时期,上自国主,下至百姓,诵读儒家经典及经、史、子、集已成为风尚。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大理国开科取士,汉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儒学和佛学都有深刻造诣的“释儒”,是大理国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为满足学习汉文化的需要,大理国人多次到内地搜集汉文图书。例如,宋崇宁二年(1103年),大理国派人到宋朝廷“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宋乾道年间,大理国派商人到广西横山卖马买书,所需有《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都大本草广注》《初学记》《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之类,多数为儒家经典以及小学、音韵书籍。

元朝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期间,在大理等地兴建文庙,设立学庠,重建科举制度,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典为教本,进一步加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的传播。明清时期,开科取士,一如中土,白族中涌现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理学名儒,项背相望”。加上明清时期在大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屯田”政策,大批的汉官、军人、农民、手工业者来到白族地区,也将内地的科学、技术、天文、医药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广泛传播开来。

文学艺术方面,也体现出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白族民间戏剧“吹吹腔”,据白族学者杨明等人的研究,它源出弋阳腔系统,可能是明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是地方化、民族化了的汉族民间剧种。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曲本的题材大多来源于三国、水浒、包公以及其他的宋元话本小说故事,只是在主题、节、人物、风格等方面,按照白族民间文学的艺术趣味进行了再创造,其唱腔也以白族调为基础,同样也是汉文化与白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文化结晶。

总之,从秦汉时期以来,白族及其先民即以开放的胸襟,积极主动地学习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他们不但对儒、佛、道文化的精华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而且善于使各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了白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展。数千年来,处于西南边疆的白族之所以能展成为一个比较先进的民族,与白族乐于学习、善于吸收利用中原文化是有密切关系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三节文化互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