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白族文献概况(2)

2.第一节白族文献概况(2)

二、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现存大理市太和村的太和城遗址内,系青石刻碑,高3。97米,宽2。46米,厚0。6米。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大历元年(766年),该碑向有“云南第一大碑”之誉,是南诏王阁逻凤为说明不得已叛唐,“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而立的。南诏德化碑立碑后的第28年,南诏重归于唐,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展过程中极其关键的转折。

碑阳面刻有正文40行,3800字,内容主要是歌颂南诏王阁逻凤的德化武功,详细叙述了南诏和唐朝原来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并兵戎相见的过程,说明天宝之战中南诏实出无奈才被迫反击,有“不得已而叛”的苦衷。之后又阐明“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表达了南诏愿世代归附唐王朝的心愿。阴面刻有文39行,1000多字,内容为南诏重要职官题名。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今天阳面正文仅存220字,阴面仅存556字。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德化碑的重要价值,早在明万历《云南通志》等相关历史文献中,已录有碑文的全文。

据考,南诏德化碑由清平官(即宰相)郑回撰文,杜光庭手书。该碑在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诏与唐王朝及吐蕃关系方面,都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研究南诏初期统治阶层的结构、职官制度等方面,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碑文语流畅,文辞优美,书法秀美挺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白族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徐嘉瑞曾赞扬说:“此碑文章,胎息左氏,其辞令之工巧,文体之高洁,俱臻上乘。三千余,一气呵成,名章隽句,处处有之,在有唐大家中,亦不多觏。”

南诏德化碑在苍山洱海间矗立了1000多年,其间一度埋没于地下。直到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才被喜好金石之学的学者王昶现,但碑已被严重剥蚀。到近人李根源将军手上,碑才得以直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南诏德化碑得到了修葺和完善保护。由于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价值,1961年3月,南诏德化碑和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一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辉耀于苍山洱海之间。

三、《蛮书》

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为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全书共十卷,唐樊绰撰。

作者樊绰,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南诏王世隆遣将攻安南(今越南),唐王朝以蔡袭为安南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任安南从事。蔡袭命其搜集了解南诏资料并参考袁滋《云南记》等,写成此书。唐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军攻陷交趾,蔡袭战死,樊绰携带印信,浮水渡过富良江逃脱。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都督府长史,访问了黔、泾、巴、夏四邑民族况,为文附于此书第十卷后。

《蛮书》共分十卷,分别为云南界内程途第一,山川江源第二,六诏第三,名类第四、六■第五,云南城镇第六,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蛮夷风俗第八,南蛮条教第九,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第十,详细记载了云南的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系统的阐述,为研究唐代云南以及南诏和邻近各国的民族、物产、风俗、政治、文化之重要典籍,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自宋元至明初流传不绝。《蛮书》在后世有《云南志》《云南记》《南夷书记》诸名称,传世的版本甚多。近人向达著《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在文字校勘和史实注释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今人方国瑜著有《樊绰云南志概说》,赵吕甫著《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对此书名称、资料来源、版本等都作了精细的考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节白族文献概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