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生产习俗(2)

2.第一节生产习俗(2)

根据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材料可知,白族先民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渔网捕鱼。***到了商代,人们不仅使用渔网,也会用铜钩钓鱼。另外,驯养鱼鹰捕鱼的历史也很悠久。时至今日,白族渔民捕鱼虾、捞螺蛳的方式还是以渔网为主,此外,兼用鱼鹰、渔笼、渔罩、鱼叉。由于大型机动船和网箱养鱼对洱海造成污染,现在都已被禁止。渔网过去大多用麻织成,少数是丝织网,现在已基本改用尼龙丝网。白族渔民出海捕鱼,往往一人驾船,一人撒网。有的渔家用大船捕鱼,全家老少都生活在船上。大船撒的大网,一网可捕数百斤,甚至上千斤。如用鱼鹰捕鱼,一个人可照看20只鱼鹰,一只鱼鹰每天可捕鱼七八斤,则一个人每天可捕鱼上百斤。由于鱼鹰捕鱼不破坏生态,长期以来最受白族人青睐,近年来更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在波光粼粼的洱海上,白族渔民划着小木船,船舷上一排鱼鹰比肩而立,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生产画面。

三、其他生产习俗

1。林业

白族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把森林树木视为与人类生存、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期,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白族先民把树木视为神物并加以崇拜。后来随着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又逐步认识到树木森林对气候、水源的影响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树木森林的保护意识。白族地区大的村寨,村头或村中的广场上,都种有一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青树,高度和树冠的直径都有数十米,树龄多达上百年,白族人称其为“风水树”。高大繁茂的大青树,预示着村寨人丁兴旺、清吉安康。大青树下的广场,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在此闲谈嬉戏,商贾小贩在此摆摊,举凡全村性的集会、祭祀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白族人对大青树十分爱护,不允许随意攀爬,砍伐枝叶。

白族人民开利用森林资源已有久远的历史,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水果之乡,是云南省果木主产地区之一。据明代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记载,明代大理府果之属有33种,蒙化府果之属有22种,鹤庆府果之属有28种。现代大理州经济果木按类分,主要有梨类、柑橘类、苹果类、桃子类、李子类、梅子类,其中洱源仅梅子就有8个品种,为产梅之乡;硬果类主要有核桃、板栗,质量上乘的漾濞薄壳核桃、鸡足山板栗远近知名。改革开放后,大理白族自治州果品成为外贸主要商品,漾濞核桃、洱源梅子等加工成罐头和饮料,畅销海内外。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白族人养成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保护文化。一是定期植树,封山禁伐。相传古代白族人民每年都有植树、封山育林的节日,如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都是集体植树的节日;进入农历七月,各地便相继封山,禁止任何人进山采伐、放牧。二是本主信仰和佛道教信仰中所包含的生态保护意识。白族人认为人守不如神守,人管不如神管,因而凡是在有神“居住”的地方,诸如鸡足山、巍宝山等佛、道教名山和遍布白族村寨的众多本主庙周围,以及有龙“居住”的龙潭周围,便成了白族地区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都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三是用传统的村规民约和习惯法来约束村民,加强森林和水源管护,违者将被处以重罚。今天的大理拥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和千百年来白族人民对林业的开和保护是分不开的。近年由于开展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正日益成为山区白族人民致富的重要经济行业。

2。畜牧业

畜牧业在大理白族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的牲畜有水牛、黄牛、奶牛、猪、马、骡、驴、羊、鸡等。在长期的实践中,白族人民积累了大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培育出许多优良的牲畜品种,其中尤以大理马和邓川奶牛最为知名。大理出产良马,在全国也有美名。早在唐宋时期,史载“南方诸蛮马,皆出大理国”,大理马被誉为西南之最。大理马的特点是身材矮小,体形匀称,耐力好,适应性强,尤其适合山区。大理国时期,大理马曾经作为贡品进贡给宋王朝。在大理国与宋王朝的贸易中,大理马也占很大比重。大理马主要出产于鹤庆、剑川、大理等地,这些地方每年都要举行骡马会,进行骡马交易。喂养大理马时,不仅平时需精心照料,配种产驹等环节更受重视,要加喂米酒、红糖、面水、麻油等营养品,进行催、催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节生产习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