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10)

63.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10)

除了专业画家的创作活动以外,白族绘画的番茄活力和艺术魅力还表现为其深厚的群众基础。***白族人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可以说是屈一指。来到白族地区,最为惹眼的就是白族民居上的各种美术图案了。与民居建筑相关的壁画、版画、彩绘等绘画创作,最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同时也造成了白族建筑绘画的极大展,造就了无数不知名的绘画大师。其中,大理白族的民居彩绘艺术,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入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白族民居彩绘”)。

在一些白族地区,还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如鹤庆蛋画等。鹤庆蛋画是绘制在鸡、鹅蛋外壳上的一种民间工艺画。居住在鹤庆境内的白族,凡建造房屋,在竖柱、上梁、结婚、生子、祝寿等喜庆时刻,都要安放或赠送画有各种图案的鸡(鹅)蛋,以祈求消灾祛难,获吉呈祥。蛋画的图案种类多种多样,如财神、关羽、罗汉等戏剧脸谱,宗教神祇和世俗人物,如天公、地母、猎神、水神、山神、畜神、送子娘娘、喜神、寿星、龙王、12生肖、红楼12钗、18罗汉等,还有娃娃美人图、福禄寿喜、添丁进财图、民俗活动图、戏文故事等“串画”(即组画)。绘图手法稚拙、质朴,用色对比强烈,图案鲜艳醒目,造型夸张,线条简练粗犷,体现出一种原始艺术的质朴和豪放。

白族绘画在历史上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今天的白族绘画,已经成为白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白族绘画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四、工艺美术

除了绘画、建筑以外,白族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形式。如银器加工工艺、大理石制作工艺、白族扎染工艺(此项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工艺等等。这些工艺产品技艺独特,工艺精巧,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民族韵味,是白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畅销海内外,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独领风骚,焕出无限的活力。

1。白族银器加工工艺

白族地区的银器冶炼、加工有悠久的历史,在滇西一带乃至云南全省都有广泛的影响。根据考古材料,到东汉时期,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已经掌握了镶金镀银技术。南诏、大理国时期,金银制作工艺更为提高,王室贵族所用餐具、高级将领的佩戴、贵妇的饰等多为金银制品。南诏王室装骨灰用的是金瓶银盒,大理国贵族用刀,也是以金银丝为装饰。明清时期,白族地区的银器冶炼业在云南省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地方志书记载,先后经营的银厂就有6个,规模比较大的如鹤庆北衙银厂,有工人数万人。当时白族银饰品的工店就已经遍布滇西各县。仅大理县在光绪年间就有天宝、三元、富宝等16家。新中国成立前夕,展到20多家。主要的加工工具有丝把锤、光锤、搓钻、风箱等20多种,产品有手镯、耳环、戒指、帽花、项圈、银簪、银钗、项链等50多种,畅销全省各地。

白族银器加工的基本技法,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优秀技法。如白族当代银器加工的主要技法有锤碟、焊接、抛光、錾刻、花丝、剔空等,其中,锤碟和錾刻技法是唐代从内地引入的,另外,白族工匠还学习、掌握了藏族银匠的鎏金和锻打技术。白族银饰加工技术的展是白族文化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动反映。

白族银器加工技法中,以錾刻和花丝工艺最具特色。

錾刻是南诏时期从内地输入白族地区的加工技法,后展成为白族银器加工的基本工艺。錾刻工具一般包括一把锤子和一套钢制錾子,錾头有尖、圆、方、平、凹槽、月牙、花瓣等多种形状,以适应不同的加工对象。加工时工匠左手执錾,右手握锤,随时选用适形的錾子,将纹饰錾刻在银片器形的表面。白族錾刻工艺主要有阳錾、阴錾、平錾、镂空等方法。錾刻以线条流畅、形象饱满、气韵生动为标准。白族工匠通常需要学习三四年才能熟练掌握錾刻技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3.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