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1)

66.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1)

一、音乐艺术

白族音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风格独特。生活在壮丽的点苍山麓和浩渺的洱海之滨的白族祖先,在很早时期就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白族民间音乐活动之频繁,规模之大,都是令人瞩目的。例如每年在大理举行的“绕三灵”,来自四面八方的白族群众结成数里乃至十几里长的歌舞行列,在村庄之间游行,苍洱之间响彻着嘹亮高亢的《白族调》、诙谐幽默的《花柳曲》、欢快热闹的《霸王鞭曲》、悠扬的三弦、激扬的唢呐。而到了阴历八月,在剑川石宝山上又是另外一番景:数以万计的人们在山间林下通宵达旦地弹着三弦,对唱白族调。走进白族地区,人们仿佛置身于欢乐的音乐世界,也深切感受到白族人民对音乐的由衷热爱。

白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如南诏时有大型乐曲《南诏奉圣乐》,道教“洞经音乐”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此外,白族民间又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民歌形式“白族调”。“白族调”类型多样,有大理调、洱源西山调、剑川调、兰坪山后曲、云龙漕涧调等多种形式,山歌小曲也很丰富,曲调有邓川调、蒙化调、宾川调等。除洱海地区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勒墨和那马人还有啃益调等音乐曲调。此外,白族还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说唱和戏曲音乐形式。

按音乐体裁,可以将白族音乐文化分成民歌、器乐、说唱、戏曲等几大类。

1。白族民歌音乐

在白族地区,无论田间地角还是山头路尾,到处能听到白族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几乎生活中有什么,歌中就唱什么,就连骂人的民歌也非常优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白族地区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形式多样的民歌调。白族唱民歌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劳动及闲暇之余自娱自乐的歌唱;二是盛大节日聚会时的演唱和对歌,即石宝山歌会、花碧湖歌会等。白族民歌地域性较强,因地域原因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白族民歌音乐主要有白族调、汉调、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六种形式。

(1)白族调音乐。白族民歌最主要的一种叫做“白族调”。“白族调”是对白族风格特别浓郁的白族民歌的总称,白语称为berpkv,意为“白曲”,用白语演唱,演唱形式为对唱或独唱,一般用三弦伴奏,能够强烈地表现出不同音韵和旋律。

白族调有严格的诗律押韵法,一般押一、二、四、六、八句尾字韵,每一韵到底,中间不能转韵或换韵。不同的押韵,又有独特的曲名(又称“韵头”),故歌词必须合韵,方能入曲。其“韵头”既用于定韵,也有起兴作用。以“细干叭”为例,白语意为“小心肝”,主要用于歌的起兴,同时“叭”在白语中读pia,二、四句押韵时就要押ia的韵。白族调韵头有36个,如下:“花上花”“细干叭(小心肝)”“机落堆”“闪女胎(小阿妹)”“四咬恩”“活尼恩(花与柳)”“高书书”“老利老”“赛利赛”“叙利利”“选来来”“街利街”“灼利灼”“刀利刀”“翠茵茵”“就利就”“句乎乎”“古利古”“直绿绿”“直夫夫”“斗利斗”“伍利伍”“细夭夭”“更宵宵”“也利也”“狠毒毒”“四以井”“陕以则”“敌敌打”“色夺夺”(尚缺一韵)等,基本概括了白族语的韵律。在这36韵中,又可分为母韵(即雌韵)和子韵(即雄韵)两种。一般而,民歌多用母韵,收集到的白族民歌中,每个母韵都超过千;用子韵的民歌较少,每韵都只收集到十来到数十。

白族调有大理和剑川两个基本流行地区,歌唱形式基本上同样是“七七七五”(七三句加五一句),只是在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上有差异。由于流传地区和曲调结构的不同,常使用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剑川东山调”“山后曲”“洱源西山调”等,其中以“大理白族调”和“剑川白族调”最具代表性。

大理“白族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是青年男女在山间田畔互诉衷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有独特的曲式,以女腔为例,其特点是:第一句和第二句之后都有很长的间歇,第三、四句一气呵成。大理白族调的旋律中充满三度、四度、五度、八度的跳进,很少级进,形成高亢跳跃的旋律,一方面是由于白族语的声调升降幅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白族人民那种开朗、豪迈、乐观的共同性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6.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