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2)

67.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2)

剑川“白族调”,既可以作为抒性的民歌演唱,风格婉转流畅,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叙事性的说唱,在铿锵的三弦伴奏下,能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总体而,剑川白族曲调近似朗诵调,与语结合很紧,演唱的速度比较快,一般都用三弦伴奏。因此,它和大理白族调自由奔放的山歌风格不同。剑川白族调歌词和曲式基本上和大理白族调相同,只是在第一、二句后面以连绵不断的三弦过门来代替大理白族调的间歇。

(2)汉调音乐。汉调即对口山歌,是属于即兴创作的抒性很强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大理、洱源、漾濞、鹤庆、宾川等县,有三十六韵,又称为三十六姓,如花上花、舍尼恩、己是己、合尼合、巴落堆、脑尼脑、山尼山、细夭夭、滴滴打、雪勒勒等。这些韵都用在每歌的第一句,起定韵和起兴的作用。汉调用汉语创作,多以汉语白音演唱,是汉族和白族共有的一种歌唱形式,虽然产生于汉族群众中,在白族群众中也广为流传。汉调的歌词一般以两句为一组,由男女双方对唱,唱词可长可短,形式自由。演唱时,一般由先唱的一方唱第一句,对方唱一句虚词或叫“应声”,然后由先唱者再唱第三句,就这样一直循环反复地唱下去。汉调的旋律都是五声商调式,一般对唱时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独唱时则三个乐句为一个乐段。

(3)小调音乐。白族的民间小调十分丰富,按形式来看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粹的白族调,唱词全为白语,如“青姑娘调”“剑川海东调”等,一类则受汉族的影响,唱词为汉语,如“螃蟹调”“麻雀调”“相思调”“十二属相”等。白族小调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如剑川、洱源一带的白族调,大都温柔婉转、缠绵动人;大理一带的白族调则高亢嘹亮,激昂奔放。洱源西山一带的白族调则是高亢中带有低沉,奔放中带有悲凉之意。以下这“螃蟹调”,把追求姑娘的小伙子比喻为“螃蟹”,形象生动,又不乏诙谐幽默,饶有趣:

一个螃蟹八只脚,

两个夹夹一个壳;

两只小眼黑黝黝,

(哎呀)在把人偷瞧。

一个姑娘来洗脚,

脱了鞋子跳下河,

(哎呦)螃蟹夹住小妹脚。

夹又夹得紧,

甩又甩不脱,

(哎哟哟)多谢螃蟹哥,

放放小妹脚。

(4)叙事歌音乐。叙事歌是白族古老的歌种之一,其中包含有完整的故事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流行于洱海、洱源县的西山区和剑川县甸南一带。从演唱方式来看主要有“花柳曲”“打歌调”“青姑娘”及“霸王鞭”等。“花柳曲”又称“大帛曲”,常在白族盛会“绕三灵”时演唱,届时,人们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绕行数十里。走在歌舞行列前的两位歌手,各以一手共执一装饰柳枝,另一只手分别挥动牦牛尾或手绢,俯仰身躯,边走边唱,十分诙谐有趣,且演唱内容广泛。歌词除了少量传统唱词外,大都是即兴创作,唱腔音调近乎朗诵,其中一人主唱,一人以简短诙谐的说白和之。曲调有《朝山调》等。

本子曲是白族叙事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本子曲多半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短的有唱词数十行,长的达数千行,一唱就是一本,故此得名。著名的本子曲有《叹五更》《鸿雁带书》《出门调》等。本子曲的唱腔是白族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和展起来的,主要唱腔为白曲(又称白族调)。白曲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和低韵白曲(分别配置白语高平调、中平调、中降调的唱词)。除白曲之外,另外的腔调有割埂调、苦腔、请神调、敬花调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子曲进一步吸收了白族传统民歌以及山后曲、普米调、海东调等的音乐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腔调,既长于叙事,又能抒,能生动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绪,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如快腔是白曲的变体,用于表达激动的绪,中间无间奏,一气呵成。割埂调里有不少衬词、衬句,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的感。苦腔悲凉凄楚,一般都用来表现妇女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充满哀怨、叹息之声。请神调、敬花调来源于白族巫教音乐,主要用于抒、叙述。本子曲的音乐结构是属联曲体和单曲体并用的曲种。根据唱本内容的需要,可以选择表达各种不同感、绪的曲牌连缀在一起,组成多层次的联曲;也可以选择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根据唱词的变化,在旋律、音高上作适当改变;还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一个唱本里选择不同的几个腔调交替使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7.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