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3)

68.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3)

其他的白族民歌音乐形式还有习俗歌、儿歌、多声部民歌等。***习俗歌是指在特定的风俗性场合演唱的歌,包括祭奠祖灵歌、驱鬼除邪歌、祈求平安歌等。如《送山调》是一抬死者进山安葬时唱的送葬曲,曲调哀婉舒缓。白族儿歌曲调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上口,主要包括儿童游戏歌和催眠歌两类,如《白月亮》《哄娃娃睡觉歌》等。散居在怒江藏族自治州兰坪县境内白族支系那马人中,流传着一种在婚丧喜事、民俗活动中的民歌“克耶”,其中的“乌克耶”(意为“讲述的歌”)是含有多声部因素的民歌。演唱“乌克耶”时至少有三人,其中一人为领唱。歌常在高音区形成小三度音程。乌克耶用do、mi、sol、la、do、re音别,以mi音为主音。

白族民间的演唱技巧很有特色。白族艺人大都很讲究行腔咬字,演唱起来声音圆滑,吐字清晰。此外,大理一带的白族民歌较多地使用假声,不少民歌手在真假嗓的交替运用上控制自如。剑川著名艺人张明德演唱的“泥鳅调”,充分显示了白族民间演唱艺术的高度造诣。《泥鳅调》借一条鱼的悲惨遭遇来隐喻旧社会白族人民的处境。这条鱼终日惶惶不安,四处躲藏,但仍然被人捉住,摆在席面上任人宰割。鱼儿最后说:“捉我的人眼睛瞎,吃我的人要倒霉,纵然无力来反抗,要用刺卡他!”当张明德用三弦自己伴奏演唱这歌的时候,时而突然用一个简短的高音乐句作一声叱咤,歌声里蕴涵强烈的反抗绪;时而声音低沉,若断若续,仿佛鱼儿痛苦低回,泣不成声。三弦随着歌唱强弱起伏,同声咏叹。精湛的演唱技巧,极大地增加了这优秀白族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2。白族器乐

白族民间的主要乐器有唢呐、龙头三弦、月琴、哑胡、芦笙、木叶、筚篥、霸王鞭、八角鼓、小鼓、锣、钹、铜鼓等。器乐主要以唢呐和三弦音乐为主,包括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以及用三弦、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乐曲。按演奏形式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独奏曲,一类是舞台戏曲配曲。比较而,独奏曲一般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戏曲配曲则受汉族戏曲音乐的较多影响。

(1)唢呐及其吹打乐。唢呐是我国许多民族都喜爱的吹奏乐器。明代传入大理地区以后,在数百年的使用实践中经过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唢呐。唢呐主要流行于洱源、大理、云龙等县的白族地区,以洱源最为著名。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唢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民俗活动,还是生产劳动都离不开唢呐,可以说唢呐及其音乐是白族最具有民族特征的乐器和音乐形式。白族的唢呐与汉族唢呐在形状、构造上都比较相似,但音孔、声与汉族唢呐有很大的不同。白族唢呐正面开七个孔,背面无孔托,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唢呐音色高亢、清脆,多用于汉调等的伴奏,中音唢呐音色明亮、饱满,多用于吹吹腔以及传统民俗活动的伴奏,低音唢呐音色浑厚、低婉,多用于洞经音乐演奏。白族民间唢呐曲旋律起伏较大。多采用五声音阶语调式,曲式结构相对较为自由。曲目主要有《道调》《螃蟹调》《耍龙调》《迎亲调》《栽秧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等。

(2)三弦及其音乐。三弦是白族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民间乐器,是演唱白族调、大本曲时必备的伴奏乐器。由琴头、琴轸、琴杆、琴鼓、琴弦等部分组成,分龙头三弦、小三弦、汉族三弦三种。其中龙头三弦是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之一,它因琴头雕有精致的龙头而得名。龙头三弦分为大、小两种,既是演奏乐器,也是瑰丽的艺术品。组装在三弦上端的龙头,由“木雕之乡”剑川的木匠精心雕刻彩漆而成,造型美观大方。音箱制作颇具特色,一般用三五层白棉纸糊裱在一起蒙成。弹拨工具是用牛角或杂木削制成的圆锥形空心指套,套在右手食指上使用。弹奏指法俗称“二指弹奏”,即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弦。由于制作方法和演奏技巧的差异,因而独具风味。高音区音色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厚实。弹奏时起伏跳跃较大,忽而高亢激越,忽而低沉委婉,扣人心弦。龙头三弦常用于伴奏大本曲和民歌演唱,也用于独奏、合奏。独奏和合奏曲大多由民歌的旋律和大本曲的曲牌演变而成。曲目有《白族三弦调》《蜜蜂过江》《过山》《泥鳅调》《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8.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