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6)

71.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6)

白族地区过去巫术较常见,现在则只有较偏僻的山区或农村还流传有巫术礼仪。***很多巫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舞蹈形式。祭祀时往往由一位巫师表演,或男或女,手中拿扇子或手巾,或小鼓等道具,口中念念有词,从屋内舞到屋外,或跳上桌子起舞,或单腿跪地,或单脚立地转圈,其舞蹈技巧令人惊叹。

大理的巫舞与本主祭祀以及“接金姑”的习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巫师一唱一和,多时可十余人同舞。在舞蹈过程中,围观的群众可加入同唱同舞,且有一定的程式。过去巫师之间都有师承关系,舞蹈时也是由巫师带徒弟,执单面扁圆鼓(当地称羊皮鼓),男巫动作古朴、粗犷、单一;女巫则摆胯、顾盼、或俯或仰。剑川的巫舞一般在本主庙中进行,由巫婆神汉表演。舞蹈有不少程式化的动作,如“胸前叉香”“双甩香”“内外绕花”“双甩花”等。洱源的巫舞一般在以村乡为单位的祭祀场合举行。

尽管巫术礼仪的本义是表现神及神的威严,表现神的眼观八方、未卜先知、惩恶扬善、消灾免难等无边法力,使观众时而感到神秘、畏惧、紧张和压力,时而又感到有所皈依的亲切和愉悦,但这种礼仪和祭祀过程本质上就是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巫师在祭祀过程中,身着艳丽的白族服装,脚蹬缀有红绣球的布制凉鞋,或舞着手巾,或敲着羊皮鼓,或摇着扇子,扭动着腰肢,以非常快速的节奏,跳着富有弹性的舞步,同时伴随着身体不停的颤动,犹如一只彩蝶上下左右翻飞,令观者目眩神迷,精神紧张而愉悦,从而真切感受到这种古老仪式的神秘魅力。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巫术和艺术有共同的来源,二者难分彼此,并相生相伴了数千年。白族的巫术舞蹈,本质上也是原始巫术礼仪的一种遗留,而巫术礼仪本身,客观上也为舞蹈艺术的保存和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文艺工作者认识到巫术礼仪中含有许多表演艺术的形式,并多次深入偏远地区收集整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表演的“手巾舞”“羊皮鼓舞”等,就是在搜集、整理白族巫术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舞蹈形式。

3。霸王鞭舞

白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形式是“霸王鞭舞”,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等重要民俗活动中,都有霸王鞭舞的表演。它原来是白族在迎神赛会时跳的一种舞蹈,至迟在清代已经在白族地区普遍流行。新中国成立后,白族艺术工作者把其和八角鼓舞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霸王鞭舞。它既是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又是白族逢年过节、喜庆迎宾时的重要娱乐活动,是白族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霸王鞭舞又叫“金钱鞭舞”“金钱棍舞”。其道具是长120厘米、直径2厘米的一根竹竿,竿身有槽,内缀铜钱数十枚,一端缀有纸花等装饰物。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拨鞭的两端,由其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还可击打或碰击地面以及肩、肘、手掌、大小腿、腰胯、脚踝、脚板等部位,身随鞭移,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双脚随拍节上下颤动,随着舞步的起落,霸王鞭出节奏明快、清脆悦耳的碰击声。总的特点是动作柔软干净、整齐利落,节奏感强。表演时一般有明朗欢快的笛子或唢呐旋律伴奏,加上霸王鞭整齐的“嚓、嚓”声,表演者又边舞边唱霸王鞭词,使得气氛热烈,绪激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白族霸王鞭舞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上百种之多。其套数总称为“打一条街破四门”。表演先从出点打到集会处(“一条街”),然后以八人为群,里四人外四人,边打边交换里外的位置(“破四门”)。霸王鞭舞还常与广泛流传于白族地区的八角鼓舞、双飞燕舞等相配合,组成“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舞蹈动作,并打出“一条龙”“四梅花”“满天星”“凤穿花”“对采花”“五梅花”“龙吐水”等舞蹈队型图案。跳霸王鞭舞时,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参加者人数不限,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场面就越壮观。既可在舞台上演出,也可在路场街坝上表演,在著名的“绕三灵”上,人们能够边舞边走达十几公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1.第八节民间歌舞艺术(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