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人的感觉误区(2)

2.诗人的感觉误区(2)

话题还是回到那位从彭泽令逃官的陶潜身上。他归去来兮地回到了家乡,但不幸的是,一把火,把他本来不多的屋宇家赀,统统付之一炬,日子相当难过了。一代名将檀道济,时任江州刺史,曾经到他府上拜望过这位隐居的老先生,劝他出山;不想做县令的话,管管文学总是可以的吧,这几乎谁都可以干的呀,一定要给他找份差使。“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老夫子卧病在床,贫馁之至,即使如此盛敦请,他也谢绝了。“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他这个抉择是痛苦的,因为他非常之贫困,非常之需要面包,而他,不但不要面包,连檀道济送他的红包也退回了。事实证明陶潜是有远见卓识的,仕途不平坦,做官很危险,后来,甚至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因为功高震主,不也被砍了头嘛!他要追随而去,站错了队,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尽管小汽车开到了门外,任命书也拿来了;特级作家,高干待遇,自不待说,软席卧铺,星级宾馆,也给准备好了,但陶潜保持清醒如初,居然没有进入感觉误区,确实令人钦佩。老实讲,不是每个人都经得起这种诱惑的,不诱惑还要削尖脑袋钻营呢!这等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不过,若是早个几年的话,陶潜保不准也会伙上三二知己,互相著文吹捧,然后组阁搭班,走马上任去的。早年的他,对于官场,对于权欲,也不是像后来这样淡泊如水的,人是慢慢地才聪明起来。起初,他也是个进则入幕为仕,退则山林隐居,不那么甘于寂寞的文人,犹如时下某些文坛隐士一样,以隐求显,以退为进,说穿了,不过是兜售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他在野心家桓玄手下吃过饷,也在篡晋者刘裕手下做过事,还在地方军阀刘敬宣手下领过薪水。虽然这些主子们之间形同水火,经常兵戎相见,但他倒也能端谁的饭碗,便为谁卖力,在不断地改换门庭之中,要八方联络,四面讨好,也够他老人家累的。后来,他看透了仕途险恶,官场**,门阀制度森严,时局动荡不安,便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由,由彭泽令的位置上逃归柴桑郡,从此,控制住那根爱膨胀的诗人神经,就隐居不仕了。

历史上有许多不安分的隐士,虽然身隐山林,但心向市廛,人在终南山里隐居着,摇着扇子,作逍遥状,但总是不自禁地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张望八水环绕的长安,一有机会就指手画脚,指点江山。后人称之为“假隐”,并把这种推销自己的手法,叫作“终南捷径”。但陶潜这一次隐,是真隐,可不是卖关子的隐,装样子的隐。一不介入政治,二不搀和文坛,于是这位老诗人能够得到了一个善终,也是皇天保佑了。

而另一位死于非命的诗人谢灵运,正和陶渊明相反,从他的第一步起,就陷入了感觉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一直到最后的广州“弃市”,头颅落地为止。

不过,他在诗歌领域里,确实是开山水诗的先声者。陶潜生前不怎么出名,死后才渐渐红起来,而谢灵运活着的时候,就是举足轻重的诗坛领袖。“每有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改革一代诗风的始创意义。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尚空谈,好玄学,崇虚渺,贵无为,成为风气。那时的文化人也挺有意思,服五石散,喜逍遥游,清高出世,语必黄老,反映诗歌创作上,便是钟嵘批评的那种“理过其辞,淡而寡味”的玄诗。而谢灵运始兴的这种山水诗,则是对当时空泛诗风的一次反拨,他是用他的大量作品,来实践他的文学主张,而领风气之先,从而历代的研究者才认定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和现在一些人所吹捧的,或自以为当仁不让的,那些如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高举这样或那样义旗的作家们,动不动抹杀一切,是截然不同的。

谢灵运在人品上,确有许多值得非议的地方,但在文学方面,却从来不用扳倒别人,或咬谁一口的办法来突出自己。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雅村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雅村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诗人的感觉误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