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节族际关系与文化互动(1)

4.第二节族际关系与文化互动(1)

今天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和西南部各县(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贵州省以外的布依族杂居或散居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的民族分布况比较复杂,春秋战国时期到汉初的越人和濮人、汉至隋唐时期的僚人以及彝族的先民和其他一些族群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布依族来源于古越人中的骆越、西瓯,但在其展过程中又融入了濮人以及来自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布依族来源中的“江西说”虽有其偏颇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历史上布依族与汉族密切接触和交往的事实。

一、布依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从今天的分布格局来看,布依族有聚居,也有散居,但即使是布依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县,其比例也不到80%。在布依族比例较高的几个县,布依族的分布也不是十分平衡,有些乡镇比例较高,如惠水县的长安、望谟县的蔗香等,布依族比例几近100%,但同样是这些县,也有布依族分布比例不到30%,甚至更低的地区。因此,聚居对于布依族来说只是局部现象,总体来看,还是以杂居为主。无论是聚居、杂居还是散居,汉族仍是与布依族接触和交往最多、最频繁的民族,其次是苗族、水族,此外还有彝族、仡佬族、瑶族和回族,等等。

(一)布依族先民与周边民族的接触与交往

布依族自古繁衍生息于贵州高原南部南北盘江、红水河及都柳江流域,其先民是古越人中的一支——骆越,东部地区还有西瓯的一部分。西周至战国时期,贵州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牂牁国,其境内主要的居民是牂牁人,在其境内及周边地区还分布有濮人、僰人以及越人,这些民族在云贵高原上曾经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密切的接触和频繁的交流,并生了相互融合的现象。布依族先民——越人,在其早期的展过程中就融入了当地牂牁人、濮人的成分。也有学者认为,布依族是由牂牁人融合其他族群展而成的。

濮人最早分布在江汉之南,早在商代就与中原生联系,公元前13世纪曾参加由周武王组织的讨伐商纣王的战争。西周中期又联合其他部落对抗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世纪末在与楚人的战争中失败而向西南方向迁移,散布在牂牁的西北和西南部边缘,有的则进入牂牁地区。僰人是濮人的一支,春秋时期分布在川南,地处牂牁的西北边缘。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年,牂牁国由盛转衰,夜郎国兴起,其辖地在原来牂牁国的基础上有所展。布依族先民成为夜郎兴国的主力军。夜郎国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其主体民族系由牂牁人与周边各族融合而成的“夷僚”和“夷濮”,“夷濮人”又与越人融合,展成“濮越人”,濮越人是牂牁人、濮人和越人相互接触、交融的结果。西汉末年,中央王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夜郎国走向衰落,其主体民族“夷濮”的分布范围缩小至贵州南部和西南部红水河流域一带,与骆越人杂居。布依族的先民就是在与周边的各个族群接触和交往过程中经过多次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汉代以后,包括布依族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均被称为“僚”,并根据分布地、文明程度、所融合的族体、体貌特征、职业等不同分别被冠以不同的专称,如“生僚”“熟僚”“土僚”“夷僚”“南平僚”“飞头僚”“山僚”“鸠僚”,等等。

(二)布依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汉文化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

据史学家研究,“汉族”之名,源自汉代。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西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汉族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存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中原“华夏”与其周边各部落经过多次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布依族先民与汉族的接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庄蹻攻黔中,越且兰、夜郎至滇,把中原文化带到西南地区,对包括布依族在内的西南各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中原汉族的制度文化开始在布依族地区传播。西汉末年,汉王朝灭夜郎,在其地设牂牁郡,派吴霸为太守,唐为都尉,进行直接的管理,“以其俗故治,无赋税”。又加强了军事的防御,使经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以恢复和展。在此期间,推行移民屯垦政策,不少汉人和一些罪人、散兵,到夜郎地区经商开垦,把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入到了牂牁地区。与此同时,汉文化也逐步传入夜郎、牂牁地区。当地的求学者,也常到汉族地区求学。如西汉名士盛览,字长通,他师从司马相如,学成归来后从事教育工作;东汉时毋敛县(今独山、荔波一带)人尹珍,从学于文字学家许慎,学成归里教授。盛览和尹珍虽然都不是布依族,但他们都来自布依族地区。他们对汉文化教育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和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二节族际关系与文化互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