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3)

7.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3)

二、藏书家和著作家莫友芝

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年号眲叟。莫与俦第五子,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三日生于贵州省独山州兔场街,清代晚期我国著名的藏书家和著作家,书法也颇具特色。

莫友芝因受良好家风影响,自幼好学,三岁即能识字,深受父爱,相继以《毛诗》《尚书》《仪礼》《礼记》等授之,受益匪浅,七八岁即会写韵文。清道光三年(1823年),13岁的莫友芝随父到遵义府授学。有严父名师传授,自己刻苦学习,又有挚友郑珍同窗共砚,互相切磋,学业大进,为日后登上学术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秉承父训,“追其志而从之”“寒暑昼夜,穷力搜讨”,才气显露。17岁时,即清道光五年(1825年)考取秀才。21岁中举。这时他已通晓汉、宋两学,对《尔雅》、六经、名物、制度及金石学、目录学等均颇有研究。因此得到清代著名诗人吴梁的器重,把他作为全国14名“学问之士”中的一个,推荐给清朝皇帝。在那“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友芝意欲科举扬名,步入仕途。但因他生性耿直,不愿巴结权贵,而科举场上,又多徇私舞弊,故自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20多年间,他连续几度赴京会试,均榜上无名。友芝从此绝意仕途,一心从事学术研究。于是他走出贵州高原,行遍大江南北,游览祖国名胜,搜集古籍图书,广交文人士杰,潜心治学,著书立说。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邀他出来做官,他再次拒绝。清同治十年(1871年),他前往扬州,遍阅文宗、文汇两阁藏书。在莫友芝28岁时,遵义知府聘他与郑珍撰修《遵义府志》。两人“同志讲学,博览淹贯”,通力合作,经三载春秋,他俩共同修纂辑成《遵义府志》四十八卷,该书资料丰富、剪裁得当、内容翔实,被誉为“天下郡县志第三”,与《华阳国志》《水经注》齐名。

莫友芝一生的主要功绩在于收藏古书。凡宋刻元抄,或购买,或手抄,兼收并蓄,整理考订,经他收藏整理的珍本甚多,所谓“密册之富,南中罕有”。他还喜欢收藏汉代隶书刻本,所藏汉代碑头篆刻百余篇,与一般藏书家比较,有他独到之处。今贵州省图书馆和遵义市图书馆,都保存有他的藏书、遗著和手稿。同时他也有很多著作,主要有:

(一)诗词方面

他著有《唐本说文本部笺异》《声韵考略》《韵学源流》《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遵义府志》(与郑珍合著)《过庭碎录》《郘亭经说》《资治通鉴索隐》《樗蚕谱注》《郘亭遗诗》八卷、《郘亭诗抄》六卷、《郘亭遗文》八卷、《黔诗纪略》《影山词》不分卷。莫友芝早年的诗作,多是与挚友郑子尹、黎柏荣等唱和之作。就诗的风格而,是以宋代黄山谷、陈后山等为准绳,先是刻意学二谢(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眺),中期又模仿韦柳(唐代诗人韦应物、柳宗元),晚年乃由宋人以希杜陵。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莫友芝乃宋诗派“重要作家”。他指出“这一诗派的模仿对象是杜、韩、苏、黄”。我们知道,这些著名的诗人也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才成其大器。莫友芝虽三次在赴京考试中落第,但他矢志不渝、勤学攀登、学高才富、满腹诗,且常与诗友郑子尹等切磋诗艺,互评得失,这样他在努力继承与借鉴前贤大家的同时,立意创新,在清代万紫千红、群芳斗艳的诗坛上,才能独树一帜,成为西南著名的诗人。

(二)目录校勘方面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十六卷、《郘亭书画经眼录》四卷、《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等。莫友芝对于目录考证之学很有研究,造诣精博。因他多次进京考试,在北京等地结识了不少著名学者。当时有李湄生、陈息凡、刘子重、祖荫父子等人,他们都是很有名的收藏家,学识广博,浏览和收购的古籍也很丰富。咸丰十年(1860年),已入知天命之年的莫友芝,决意进取,在大江南北,访古探幽,历时十年。每到一处,他都要访求书籍、墨本。他对历代的书籍版本、碑拓墨片的审定、校勘,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虽说他一生不得志,未进入仕途,但他能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在学术上留下如此成就,特别是其中的《钦批四库简明书目》,被认为是天下难得的善本,到处传抄,也为后人的阅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