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4)

8.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4)

(三)声韵训诂方面

《唐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声韵考略》四卷、《韵学源流》一卷、《裳阴杂志》一卷、《过庭碎录》十二卷等。***

莫友芝除了广泛搜集古籍,潜心治学,为人也很正直,洁身自好。在交朋结友中,不论贤愚贵贱,均以礼相待,不卑不亢,唯不愿同达官显宦中的尖刻之徒交往。如他在进京候试的数年间,时值端华、肃顺介友求书,都辞谢不应。他与其弟庭芝前后赴京应试,宁愿落榜,亦不愿巴结权贵,同流合污。正因为这样,即使后来有进入仕途的机会,他还是决然辞谢。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重游武昌时,值任湖广学督的李鸿章及湖北学政张之洞邀请他去任武昌文昌书院主讲,虽符合其所长,但他年已花甲,亦以衰老力辞不就。可见他一生为人正直,洁身自好,可敬可佩。

此外,莫友芝还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书法家。历史学家章嶔《咏郘亭书》对他的书法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莫友芝为了访求古籍,来往于苏州、常州一带,在江苏兴化突感风寒,医治无效而卒于船上,终年61岁。次年六月,家人将其遗体运归,葬于贵州遵义县东乡青田山。

三、潜心执教的莫庭芝

莫庭芝,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莫与俦第六子,莫友芝之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生于贵州独山兔场街。庭芝自幼受其父兄教诲,良好家风熏陶,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因此后来学识大增,名扬贵州高原。庭芝7岁时,随父讲学至遵义就读,承父兄之教,又从名师郑珍受学,精研许慎《说文解字》,寡过自守,待人诚实宽厚,胸怀坦荡,深得学友朋辈敬重。其友黎兆祺在《青田山庐诗序》中写道:“芷升之为人,笃厚朴实,静默正华,其为学亦然。才智不过中人,而研精殖思,沉博出邃,工力所至,有才智高时之士所未能跻。……”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庭芝参加院试,时年33岁,以通文字学选中拔贡,深得贵州学政丁虚园、翁同书赏识,翁赞其卷“左光沉黝,洒然异之”,认为其学业“耳濡目染使然”。次年,庭芝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因当时科场钻营之风盛行,而他素来洁身自律,不善奔走要人,结果不第而归。科举无名,使他对仕途感到失望,从此潜心从教治学,继承父志,为家乡贵州启迪民智,培育人才。

莫庭芝先后出任署永宁州(今关岭县)学政、安顺府学训导、教授、贵州府学古书院山长。他一生执教达40年,孜孜不倦,为展贵州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卒于贵阳所任,享年73岁。

庭芝教学有方,每到一地,先端正学风,引导学生敦品励学,提倡朴学无华。注重品德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受门生敬重,上门求学拜师者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后来成为饱学之士,如弟子杨树(安顺人)中举后官署山西提学使。杨树评价莫庭芝:“……及谈论经史,仪论证据,清辩滔滔,譬如江河下注万里,大川小巷,脉络分明,委析赴会,瞭出畅然。后生小子虽盲钝,无不开启。”

庭芝教学之余,伏案著书立说。其兄莫友芝,辑有《黔诗纪略》三十三卷。庭芝步其兄后尘,邀约黎汝谦共同收集清代诗人作品,奋笔数载,撰成《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共收录清代名家472人的诗文2212,是清代诗歌之总集,与其兄莫友芝所辑《黔诗纪略》有“双璧”之誉,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此外,他还精通朴学,诗词方面亦颇有建树,留有《青田山庐诗抄》二卷、《青田山庐词抄》一卷,为传世之作。好友胡长新称其诗“性真挚,气象温纯,而学力则甚深,读其诗如见其人。”庭芝的词,在艺术上的成就较高,内容多为摹拟山水,描写风云花月之类,在一些词中,也流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词家张海峰赞其词:“浓纤于简古,杂流丽于端庄”“寓沉雄于悲歌慷慨,写飒爽于天风海涛”“……是真可夺周、柳之席而登苏、辛之堂也”。

莫庭芝作为一位潜心治学、兼通诗词文的教育家,他在学术上的建树,教育上的贡献,以及安贫乐道、勤奋好学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二节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