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1)

9.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1)

一、清末民初一代名流黄锦辉

黄锦辉,男,布依族,清咸丰元年(1851年)生于册亨县乃村上寨。***七岁开始读私塾,自幼勤奋好学,以诗文著称。清光绪元年(1875年)府考开科,黄锦辉前往兴义府应试,在途中遇到几个官家赴考的童生,他们见黄锦辉衣着土俗,便百般嘲弄、侮辱他。黄锦辉自感势单力薄,又恐耽误功名,只好强忍怒火。

考场上,黄锦辉文笔流畅,挥洒自如,很快便交卷出场。放榜时名列第一,而同路的官家子弟们则大半落选。这些纨绔子弟不得不对黄锦辉刮目相看。

黄锦辉的试题是《时取薄敛》,主考官看后批语:“文相生,特有意致。”

放榜后,被录取者都要到书院拜谒师爷。晋见时,大门紧闭,按取录次序唱名。书院外人山人海,争看新贵人的风姿,其中有小孩、乞丐堵塞大门,拦要喜钱,无钱施舍的就被堵在门外。叫到黄锦辉时,因他衣着平凡,又无钱施舍,竟被当作乞丐,不放进门。待到第二位进门时,他才尾随其后,见到了主考官。黄锦辉自报姓名,主考官见他英俊笃实,但衣着粗俗,便问道:“你既是黄锦辉,为何三唱名而不入。”黄锦辉上前下跪说:“恩师听禀,学生无钱施舍,被堵在门外。人可冒充,文章是冒充不得的,望恩师做主。”主考官即令黄锦辉把所写的试卷背诵下来,黄锦辉背诵如流,主考官肯定了他的功名。

黄锦辉怀着无比喜悦的心踏上归途,同行赴考的官家子弟也都放下架子,买酒给他祝贺,愿意结伴回程。黄锦辉回到家乡,乡亲邻里们都来道喜,然而黄锦辉却心事重重。他想,家乡方圆百里,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当牛做马,愚昧无知。只有办教育,学文化,才能改变落后的现状。于是他便在家乡开设塾馆,传授文化知识。他教学有方,成效显著,为家乡培养了人才。

黄锦辉爱憎分明,对本民族同胞无比关爱,对恶霸贪官恨之入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册亨州同张钧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黄锦辉进州城为民请命,张钧拒绝会见,不但不听百姓的忠告,反而变本加厉。于是,黄锦辉决定代表册亨家乡父老进省城告状。“告官如打虎”。上告受理后,按规定先要把原告关起来,待查清所告属实后才能释放,若属诬告,就要受到反坐罪。黄锦辉虽身陷囹圄,但他坚信官司一定能胜。经过抚、藩、臬三府一年多的调查,证实黄锦辉所告属实,确定册亨州同张钧贪婪暴虐。后将其革职,并在册亨州同署刻石记载,以儆来者。官司打赢了,消息传到册亨,册亨四甲半夷汉人民自组织百余人,吹唢呐,敲锣打鼓到贞丰州城迎接黄锦辉。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广西流匪400余人经八渡窜入册亨县境,乃是他们打窃的第一站。危急之时,黄锦辉奋勇向前,组织村民修筑防御工事,准备武器弹药。同时派人向州官告急求援。在黄锦辉的指挥下,村民们打退土匪多次进攻。半个多月后,援兵来到,游勇被击退。黄锦辉在家乡危难时刻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家乡父老对他的爱戴,也得到了官府的嘉奖。

黄锦辉虽然考中功名,但他淡薄功名利禄,一心一意投身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中,只为多给家乡培养人才,造福乡里,寄望于来者。他写了这样一诗抒自己的人生志向与心声:

运不逢时枉一场,百年身世几奔忙。眼前富贵同云散,目下荣华逐水流。

积玉堆金人在否?修身立德名流芳。农非好讼难忍,四甲民作担当。

民国4年(1915年)黄锦辉在他的家乡乃上寨去世,享年64岁。

二、北伐战争中的布依族名将韦杵

韦杵,又名明俊,字天培、降魔,布依族,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六月初四生于贵州安龙县钱相乡马桥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20世纪末的钱相马桥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布依族村寨,生存环境恶劣,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苦生活。韦杵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人,所幸得到外祖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使韦杵在幼年时有机会进入乡间私塾和府城景氏塾馆读书。韦杵从小聪慧,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常得到先生的称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韦杵带着干粮,穿上布衣草鞋,几经辗转,来到湖南长沙,考入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在湘求学期间,深受“三湘文化”熏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刻苦和努力,尤其是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开始关心国事民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成回乡,受聘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该学堂为一所公立小学,其环境、师资、条件尚好,是当时贵州为数不多的高等小学,所收学生多为当地有一定地位的官家、富家子弟及一些士绅子弟。韦杵在该学堂任教期间,因看不惯一些纨绔子弟的**行径而直不讳,遂遭排斥、歧视,甚至受到诬蔑和攻击,韦杵愤然辞去教职回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