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2)

10.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2)

晚清末年,政治**,社会黑暗,少数民族备受欺凌与歧视,韦杵内心充满不平,决心报国,决意弃教从戎,探寻革命道路。清宣统元年(1909年),韦杵赴昆明,欲投云南新军。开始,无人引荐,新军拒收。韦杵不甘心,滞留昆明,以帮人拉车运货为计,再托朋友军中说。滞昆期间,一天,韦杵至筇竹寺闲逛,见韦陀塑像威武无比,浮想联翩,传说中韦陀将军手执金刚杵,降妖仗魔,正暗合自己志向,于是改明俊为杵,字降魔。

经多次说,感动新军长官,得以接收。入新军后,先后为马夫、伙夫、士兵。清宣统二年(1910年),韦杵凭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所学知识,以优异成绩考进云南讲武学堂丙班。当时的云南讲武学堂,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军武学校,主要培养军队所需人才。韦杵在学习上尤其勤奋刻苦,在同学中广结人缘,深得同学好评,并得到教官顾品珍器重。1910年7月,因新军急需补充军官,学堂从丙班及后并入讲武学堂的随营学堂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优异的一百名学员编为特别班,韦杵为其中一员,从而结识了朱德、金汉鼎、唐淮源、朱培德、范石生、王均、杨如轩、杨池生、董鸿勋等,且交笃厚,往来密切。

1911年10月,云南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蔡锷领导新军动辛亥重九起义,韦杵及讲武学堂特别班同学积极响应,参与战斗,成为新军起义的重要骨干和基本力量。同年11月,韦杵在讲武学堂毕业,派往新军第三梯团顾品珍部任排长。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蔡锷遂倡护国起义,宣布云南独立,出师北伐讨袁。韦杵在护**第三梯团先后任连长、营长等职,随蔡锷、顾品珍部由昆明经宣威进入四川作战,参加了泸州、燕子岩、横江、安边、纳溪、棉花坡等战役。

1917年,孙中山起护法战争,韦杵所在“在川靖**”部积极拥护,并率部挫败北洋军吴光新部,后辗转成都、资阳、重庆、简阳、资中、内江及贵州毕节、云南昭通等地。在历次战斗中,韦杵身先士卒,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开始显现其军事指挥才能。1920年,韦杵升任顾部第三混成旅第六团团长。同年秋,随顾返回云南,参与驱逐唐继尧。

1922年春,唐继尧反攻昆明,并指使土匪吴学显袭杀顾品珍,顾部退入贵州毕节、盘县等地。此时,孙中山正在广西桂林组建北伐军大本营,顾品珍余部积极响应号召,给孙中山电,表示愿为北伐前驱。韦杵与张开儒、杨希闵等率部下约5万余人,于贵州盘县出经赴广西柳州,与桂军沈鸿英、刘震寰部会盟于大湟江,誓师东下征讨陈炯明,决心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东征中,韦杵战功显著,论功升任滇军第一旅旅长,驻军韶关。

大革命时期,韦杵坚决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韦杵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团长,隶属右翼军。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为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员),第八师师长朱世贵。8月,韦杵率部进入湖南、江西作战,先后参加了醴陵、萍乡、宜春、上高、新喻、高安及南昌等战役。11月,韦杵部队占领九江、南昌。在各次战斗中,韦杵娴于韬略,智勇兼备,往往出奇制胜,重创强敌,屡建奇功,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深得朱培德的赏识。攻下南昌不久,韦杵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七师副师长。1927年5月,第三军扩编为第三军和第九军,韦杵任第九军(后改为第三十一军)第二十八师师长,主要负责江西防务以及对南京、安徽方面的警戒。是时,**周恩来、朱德、叶挺、刘伯承等准备在江西南昌动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朱德多次向中央前敌委员会推荐韦杵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朱德本人为副军长。朱德之所以推荐韦杵,一方面,韦杵是朱德故交,自云南讲武学堂结识以来,深知韦杵为人正直忠厚,刚直不阿,生性磊落,英勇善战,深受官兵爱戴,在国民革命军中影响较好,特别是在滇、黔军中有较高威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指挥将领。另一方面,韦杵思想进步,同**,反感蒋介石的军阀混战和独裁专治,是可以争取并能挥重要作用的对象。鉴于此,朱德在起义前亲自找韦杵交谈,共同分析并研究国家大事,对其晓以革命大义,韦杵对国民党军队内部各个派系军阀之间的互相讨伐、互争地盘、各霸一方、尔虞我诈等行为导致战祸不断、百姓遭殃的状况十分反感,并对**十分同,支持**的起义暴动。于是中央前敌委员会采纳了朱德的建议,任命韦杵为起义军第九军军长,朱克靖为党代表,朱德为副军长。然而,在起义前,韦杵因伤赴九江、武汉进行治疗,未能到任,也就未能参加**动的南昌起义,起义后的第三天,因革命形势需要,中央前委方改任朱德为第九军军长。虽说韦杵没有参加起义,但他的部分部队已参加了起义,后来有的还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三节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2)

%